学习十九大精神再思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要义
2018-03-08彭钢
【摘 要】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思维、新行动、新作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结合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教育强省”的未来预期和发展愿景,江苏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架构,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强省;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11-04
【作者简介】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研究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
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思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前进行顶层设计,是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
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思维、新行动、新作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结合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一、“教育强省”的未来预期和发展愿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启动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征程。
对江苏而言,强省需要强教。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已建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已经位于中上发展国家水平之列。当然,这可以称之为“大”,但不能称之为“强”。江苏在2010年出台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2013年初,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对2020年实现江苏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进行了整体规划,目前已连续监测了4年。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笔者以为总体目标就是建设“教育强省”,到建国100年时,高水平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省”。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和支撑作用来看,教育强省建设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强省。总体进程应适度超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江苏人民的现实需求和美好需要,具体时间表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和论证。
实现教育现代化已经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教育现代化意义上的“教育强省”应是何种模样?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预期和描绘。笔者以为,可从以下角度来勾画:
第一,是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国际比较。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其中包括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水平,包括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仅要进入普及阶段,而且国内的一流高校要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江苏有两所高校进入国家A类的一流高校建设行列,15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从横向比较来看,30年后江苏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要超越日本,更应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当下水平。
第二,要能充分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江苏社会全面进步。江苏教育要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以确保江苏经济保持较高速度、较高质量的增长,以确保社会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以确保中国文化和传统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这就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普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包括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职业的从业者;不仅需要各类学术性的人才,而且需要水平高、精神好、技能强的“大国工匠”。当前,无论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还是“大国工匠”的领军人才,都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已经在职业教育阶段形成共识,但更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提倡“工匠精神”,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气质。
第三,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尺度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提升国民素养。教育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使每个中国人都成为有尊严、有涵养、有见识、有胸怀的人,从而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和工作,成为世界各国都尊重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教育如何充分体现和传承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传统,这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血脉,是中国人自立于世界的根本。如何培养具有中国基因、世界胸怀的中国人,再次严肃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把“美丽”这个关键词写进了中国的强国梦中,同时强调通过人类共同体的建设形成“洁净美丽的世界”,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还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教育未来发展的问题,思考过教育强省的問题:江苏教育从学业水平、教育质量来看,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竞争起点更低(小学就开始)、竞争强度更大、竞争范围更普遍,教育的外部环境干扰更多,大众文化对教育的冲击更大,民众对教育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教育如何“美丽”、如何“和谐”、如何“洁净”?我们如何通过建设一个美丽的教育世界,培养美丽的中国公民,从而影响和建构美丽的江苏和中国?
二、江苏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架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路径,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性”“一体化”“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强调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共思、共筹、共建、共享建设成果。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架构。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战略思维与方法来分析和研判,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江苏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endprint
一是从“全面性”的角度看,江苏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但社区教育、社会教育体系仍然相对薄弱,“一头长一头短”的现象明显,农民教育、职工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供不应求,无法全面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距离“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还有明显的缺项和短板,还无法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从“一体化”的角度看,学校教育体系“一体化”程度还不高,短板和“不通”明显,如江苏省学前教育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义务教育需要得到全面巩固和充分保障,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需要加强“融通”,高等教育需要尽快推进同一层次学校甚至全省范围的“学分互认”,需要进一步扩大面向所有公民、所有年段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三是从“开放性”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建设社区和社会共谋教育、共建教育、共享教育的格局,充分面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面向学校开放社会资源。要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与国际教育规则有效接轨,全面推进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师资、文化等国际交流要更为丰富和多样。
四是从“包容性”的角度看,目前的教育体系缺少包容“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弹性空间,各级各类教育的同质性较高,大部分是一个标准下的一个模样。增强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即不仅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而且要特别关注残疾儿童和弱势儿童,更不能无视“资优儿童”和“天才儿童”的存在,把尖子学生培养成“庸才”和“蠢材”;不仅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且要办出多样和特色的学校,以满足人民群众“自主选择”“更高选择”的美好需要;不仅公办教育要强,民办教育也要强,要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
五是从“创新性”的角度看,现代教育体系的完整架构,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重要驱动,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现代化,只有政府的积极性是不够的,需要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量投入,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办现代化的教育,只加强行政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学校的自主发展和专业发展。但现在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予以切实保障。
面向未来的江苏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要推进结构向更高层面“演化”,就必须做到“三重”和“三通”。所谓“三重”:一是从年龄段来看,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二是从类别来看,要更加重视企业培训、农民培训和面向所有成人的社会教育;三是从性质来看,要高度重视并立即建设超越工作和职业,与人的生活快乐、生命幸福密切相关的闲暇学习和休闲教育。所谓“三通”:一是从层级来看,高中教育要与高等教育有效“贯通”,高中生要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实验室、课堂,大学教授要有更多的可能给高中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先修课程;二是从类别来看,普通教育要与职业教育有效“融通”;三是从区域来看,学校教育要与社区教育有效“沟通”。“三重”和“三通”的现代教育体系,就是促进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终身教育“立交桥”。
三、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二是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变化,三是从人的片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社会全面进步的变化。
沿用上述分析,江苏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即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江苏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程度不断提高;最近10多年我们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推动向下延伸普及学前教育,向上延伸普及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日趋合理,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建立起来了。
进入新时代,需要有新作为,需要能够带动教育全面进步的新核心、新载体、新抓手。教育从“富”到“强”的重要標志是什么?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来带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带动教育的进一步公平,带动教育体系和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带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与变革。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驱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更加完善的教育结构、更加美丽的教育环境。建设教育强省,强就强在教育质量,强就强在具有“世界一流”标准、内涵、水平的教育质量。
《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2-2020)》已经把“教育质量”放置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8项一级指标中“教育质量”权重为18分,超过其他一级指标的权重。面向未来的30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有新内涵、新品质、新境界。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不仅仅是少数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各学段的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真正办出学校的特色、品质、文化。对江苏的学校而言,全面达到办学标准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达到有内涵、特色和文化的更高标准。
全面提高质量的“全面”,要求教好每一个学生。各级各类教育的每一所学校,都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江苏学生而言,不仅要达到学业水平的质量(目前已经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要达到身心健康的质量,更应是充分发展、个性发展的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彻底改变“多慢差费”“投入高、效益低”“拼时间、拼体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文化与教学文化。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关键是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核心是建立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多样性、适切性、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方式。江苏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面向未来,建立江苏原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课程与教学,是江苏教育强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应有作为、应尽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