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探析

2018-03-08奇雅慧乌琼芳

新闻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传播效果

奇雅慧+乌琼芳

【内容提要】广播新闻在广播节目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传统的编辑理念和播音风格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及听众的需求。本文以内蒙古汉语新闻综合广播《全区新闻联播》为例,根据该节目的传播效果,探讨新闻广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传播效果 新闻广播 编辑 播报

与其他媒介不同,广播只能以声音作为传播途径向受众传达广播内容及其蕴含的情感力量。而广播新闻是广播节目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广播如何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保持较好的传播效果,考验的就是编辑的革新力与播报的吸引力。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广播新闻节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汉语新闻综合广播《全区新闻联播》(以下简称“《联播》”),在顺应新媒体潮流的前提下,如何将广播新闻的优势扩大,充分实现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则是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重点,亦是广播新闻播报的关键。

内蒙古汉语新闻综合广播是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骨干频率,在原频率、时间不变的基础上,新增PC端、客户端网络同时段直播,使聽众在收听新闻资讯时选择更多、更灵活、更为方便。《联播》则是该频率中的精品栏目,是受众最多、竞争力最强的节目之一。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越是精品栏目,越应该寻找提升空间,以保持其影响力的稳定、增强。本文着力发现栏目的成长空间,并就此提出意见建议,尽力剔除可能影响听众接受度、满意度的不利因素,减少制约提高广播新闻优势的问题,提高收听率,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增强广播新闻优势

(一)把握广播优势才能扩大影响

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因为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特点,其受众群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年龄跨度来看,都在不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此消沉,作为其中一员,广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

伴随性:广播因其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所有媒体中是唯一能伴随其他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一心二用”信息获取方式,听众可以边做其他事情边收听广播,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动态性:晶体管的出现,使收音机从家庭的摆设变成了微型半导体和车载收音机,使听众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情感媒介:广播的核心是声音,而声音可以将广播内容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同时向听众传播;传播的“低成本”特点:广播作为当今最经济实惠的媒介之一,虽然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较大,但制作成本、收费标准低,对听众来说可谓是性价比最高的媒介之一。广播一直以来都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如:农牧民、老年人、机动车驾驶人、学生等。广播新闻应借助广播这样得天独厚的长处,来更加扩大广播新闻在受众群体中的传播优势。

(二)走亲民风格,巩固受众群体

网络等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需要受众主动去看、去听、去读,而广播因为有主持人的声音引导,不同主持人的声音带着不同的个人情感特征,在听觉感官上会给听众带来丰富的感受,能较好的感染听众情绪,甚至达到激活各种潜在情绪的效果,并能留给听众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广播新闻要抓住广播这一特性,用更加“亲民”的声音吸引受众的耳朵,抓住受众的内心,才能更加适合本地区广播新闻的特点。如:7月13日的《联播》中,在9分50秒播报的题为“一带一路上的内蒙古‘脉动”的特别报道,主持人吐字清晰,声音所带的情感细腻,整体代入感强,突出了该篇报道情景感,提及飞机轰鸣声和火车汽笛声时分别都有配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足以能够吸引听众来认真聆听。

(三)突出民族元素,吸引外来受众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是对外宣传内蒙古和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元素。有着这样一个“天生”的优势不去充分利用,着实可惜。《联播》除了配合稿件、特别报道等情况才出现民族情感元素,而在其他方面,如片花、背景音乐等,很少与民族元素相融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代表性的广播新闻节目,应多与民族特色融合,选择含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符号,如长调、马头琴音等作为片花、背景音乐的元素。对外,可以吸引外来受众,加深他们对内蒙古的印象。对内,可以增强当地受众的民族情感及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受众的和谐发展。

二、实现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避免“填鸭式”的新闻,增加新闻的“人情味”

《联播》播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本地区的重要会议、政府领导的重大活动等;相关政策、领导决策的实行效果;特殊节日、事件的特别报道等信息。以上信息虽然时效性、权威性较强,但采编人员在采编新闻信息时过于考虑新闻的宏观性而忽视了新闻的微观性。虽然突出了广播新闻的喉舌功能,但在长时间的宏观报道下,受众易产生听觉疲劳,从而导致收听效果下降。所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多方面的因素。

在广播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还应必须重视新闻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对于一些具备舆论引导潜力的新闻,应当用合理的传播方式凸显出其潜在的传播效果。如:在8月份时,联播中关于“内蒙古成立70周年”大庆的报道增多,但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报道与听众的收听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在8月9日的《联播》中,关于一则“庆祝内蒙古成立70周年”的特别报道,8分20秒时一个被访小朋友的简单、纯真,没有掺杂任何官话的奶音在众多声音中格外响亮、使人印象深刻。在采编重大节日、事件期间的特别报道时适当增加对市民、活动相关工作者的随机采访,让其畅谈心中所想,才能使听众听到“想听”的声音。这既能体现广播新闻编辑的业务水平和主持人的报道能力,也能实现广播新闻媒体与受众的深入互动,适当的增加了广播新闻中的人情味,使新闻内容得到受众的认可。

(二)勤于收集新闻素材,提高报道含金量

广播新闻要在固定的节目时间内完成所有报道任务,这就需要广播新闻报道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所以广播记者在采访中要充分发挥对新闻的敏感力,善于发现新闻价值,尽可能多的收集新闻素材,建立素材库。然后在素材库中选择最具新闻特性和最能反映报道主题的新闻素材。比如,特定采访人的言行举止、生活细节、心路历程、身边人的感受等和主人公相关的一切可报道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能为该报道画龙点睛的“干货”,切忌“素材到用时方恨少”。但如果将有限的素材运用得当,就会产生“资源共享”的良好效应。作为地方的主流广播新闻节目,《联播》也不免出现可用的新闻素材少、新闻素材重复利用的现象。但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段不同栏目听众收听的需求,也可以利用相同素材产生“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例如:在8月5日的《联播》,一则关于“乌拉特中旗护边员”报道中的主人公刚巴图,与8月6日特别报道《安宁》中的牧民刚巴图为同一人。两则报道中的主人公素材虽然相同,但前者重点在于“护边员”现状,注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后者更多的在讲述以刚巴图为代表的这类人的生活细节,突出情感。同样一个“刚巴图”,却在两篇报道中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所以编辑在编排过程当中应熟悉每一篇稿件,选择“干货”充实新闻报道,提高报道含金量,确保每篇稿件切合主题且有报道价值。endprint

(三)增强节目整合能力,优化听觉效果

广播新闻的编排强调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详略得当,而对新闻稿件的整合表现能力是目前广播新闻编辑最需要加强的能力。在广播新闻工作中,需要精心策划和安排才能真正圆满的落实到节目当中。这就需要广播新闻编辑把零散的稿件按照一定的报道意图进行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稿群整体,使呈现给听众的报道有序易懂,实现新闻报道的强化和深化,获得1+1>2的积极效应。广播新闻的信息量大、题材宽泛,因此要特别注意编排方法,从而达到扩大传播效果的目的。《联播》便很好的运用了“集纳”的编排形式,通常设置专栏,将相同主题的新闻内容集中报道。如特别报道——《我从草原来》,在每天的同一时段讲述着不同人的草原情。当然,有了1+1>2的效应并不能保证听众听到的节目效果是否优良。要使广播新闻节目卓有成效,还需要良好的剪辑技巧与之相配合。广播新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信息的播报任务,但不能为了“赶时间”而失去了新闻的完整性。在8月的《联播》节目中,大多数节目剪辑成分明显,时间利用不当,总用时应为20分钟的全区新闻联播,实际用时几乎都不满20分钟,以10日、11日为例:10日共播报18分47秒、11日共播报18分51秒。与20分相差的这一分多钟时间看起来很短,其实足以能够向听众播报一则或一则以上的新闻资讯。因剪辑问题影响听众收听节目效果还体现在音频材料与记者报道之间的连接上,如:8月17日,節目播报至8分钟左右的“先行先试改革任务”相关报道,剪辑痕迹过于明显,记者的报道与受访者音频资料被剪辑的“上气不接下气”,使听众听的“很着急”。

(四)提高播音员专业素养,用声音留住听众

为了提高节目效率,很多广播新闻的播音员盲目的提高播音语速,甚至与播报的新闻主题所需语速和情感大相径庭,结果降低了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及与同时间段其他节目的竞争力,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由于语速过快,播音员吐字归音不到位,出现了很多“吃”字、倒音现象,直接影响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效果。广播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是通过听众收听节目的反馈得来的,这就要求播音员所播报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听众的收听意向。除了播音语速要符合新闻主题和听众需求之外,恰当的播音情感对于表达每份稿件所蕴含的深度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对稿件起到“妙手回春”的奇特效果。7月14日的《联播》中就因播音员语速过快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口误,在节目进行6分44秒时,主播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播报为“供给性结构性改革”。在8月1日的节目中,“小学生收到解放军叔叔的回信”的报道讲述的是小学生与解放军叔叔之间用书信互动,该报道的主题体现了“军民一家亲”,充满温情。但当时播报这条新闻的播音员几乎都是以毫无感情起伏的声音且较快的语速通读了下来,使一篇好稿件、好新闻黯然失色。但是节目中亦不乏有出色的播报声音,有些播音员播报新闻时富有情感,声音具有个人特色。例如7月16日《联播》的节目中出现了较多连线驻外地记者的互动情况,女主持人每次连线提问时语气都很温柔、亲和,像是在聊家常,使听众听起来很舒服,在正值夏季酷暑的时节带来一丝丝清爽之意。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广播新闻节目,要紧跟媒体发展潮流,创新编辑和播报理念;积极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优秀播音人才;不断自我革新来迎合广大受众心理与收听喜好:从而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广播节目,扩大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泰.提升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措施探讨[J].科技传播,2012(05).

[2] 何立扬.谈广播新闻编辑原则[J].戏剧之刊,2016(09).

[3] 李娜.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1).

[4] 王志刚.提升广播报道质量 增强报道传播效果[J].中国广播,2013(11).

作者简介:奇雅慧,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乌琼芳,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长 青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传播效果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新形势下新闻广播中的采编技巧
新媒体时代新闻广播该怎么走
社会化网络时代新闻广播的突围节点:以微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