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更好地解读中国经济“新时代”

2018-03-08陈雍容

对外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舆论新时代经济

陈雍容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还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于今天的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执政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论断自然备受海外瞩目。如何解读“高质量”发展,如何解读中国经济“新时代”,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及它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影响,如何回应海外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恐慌和误读……凡此种种,皆是一线对外传播工作者不能忽视的议题。

事实上,早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舆论交锋就已经开始升温。从对内舆论场来说,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无论是GDP总量的增加、扶贫攻坚,还是技术创新,都非常激动人心,可是从对外舆论场来说,这些成就越突出,在老牌发达国家中引发的不安和担心就越强烈。中共十九大后,美国政府就在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演讲中也直接把中国定义为“对手国家”。除此之外,美国商务部还时隔近25年后,首次“主动”对中国输美产品展开反倾销与反补贴“双反”调查。可以确定的是,中美贸易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

在此背景下,把握好涉华经济新闻对外传播的时机、尺度和效果犹为重要,只有在新闻采集上下大功夫,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发展新现象、新动能、新变化,在选题策划上把重点放在观大势、掌全局、议大事上,我们的议题设置才能掌握主动,增强针对性。

变化的舆论态势要求增加对外经济报道的深度

曾几何时,西方主流媒体笔下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常常被形容成一条“邪恶的东方巨龙”或是“脱轨的高速列车”。他们一时恐惧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会威胁进而控制西方世界,一时又鼓吹中国时刻面临着崩溃的危机,习惯性地将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很多问题都归咎于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这些声音以各种形式交替出现,本质上反应了西方受众对中国的不了解和不信赖。

然而,最近一段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的逐渐增加以及中西方经济交往和互动的深度融合,舆论态势也产生了微妙的转变。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不再保持一味唱衰的单一论调,而是呈现出多面化的态势。虽然他们依然常常表达质疑、抓住机会大做文章,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经济转型中涌现的新业态和新机遇吸引了不少海外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外国研究者甚至提出“向中国学习”,认为中国的经济运行理论更为成熟稳健。

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标普)发布公告,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为A+,警告长期的强劲信贷正在增长导致中国经济金融风险不断上升。这一举动让许多看空中国经济的西方媒体大为兴奋,发布公告的微妙时间点也触动了多方的神经,一时引起舆论纷纷。

在这次交锋中,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了财政部的回应,指出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是国际评级机构长期以来所持的惯性思维与基于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随后又在英文报道中引用权威观点,结合经济数据走势,对标普下调的理由进行逐一反驳,提出其“所采用的理论已经和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脱节”,有理有据,兼顾了时间点的把握和稿件的深度,获得了多家外媒的转载,对唱空论调做出了有力的回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标普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国际机构却对中国经济给出了积极判断,援引数据和事实明确指出中国在杠杆率问题的解决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机构纷纷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测,显示了中国经济稳步良好的态势。在报道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海外舆论的报道不再是一边倒的于我不利。在对标普评级的报道中,甚至不乏质疑标普、肯定中国经济的声音。西方三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在报道标普下调时引用专家的话说,这次下调从近期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发展上来看是“有争议、可疑的”,“某类信贷问题的紧迫风险相比几个季度前已经降低了。”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这个消息对外发布后被外通社广泛转载。应该说,今天的海外舆论不仅关注中国经济的运行,还关注中国经济运行的指导理论和发展理念。因此,中国经济对外报道的重点不仅仅是中国经济运行的进展和趋势,还包括中国经济运行背后的规律和思想。如何增加中国经济新闻对外传播的深度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挑战。

国家站位与全球视野并举

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这意味着与以往相比,发生在国际层面的经济热点事件变得和中国更为相关了。虽然我们报道的是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新闻,这些新闻在发生的那一刻,它的影响力就已经超出了中国国境。换言之,中国新闻的国际价值属性在提升,中国新闻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提升。這就要求一线记者编辑,必须尽快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在保持“国家站位”高度的基础上,从中国和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些难题入手,思考中国方案、中国举措的世界意义。

2017年9月底,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从10月份开始缩减总额高达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这一举动被视为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虽然此前已有所预期,但市场仍然高度关注“缩表”对全球经济和中国市场会产生多大的冲击。有分析认为,“缩表”将收紧美元流动性,给美元带来升值压力,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将面临本币贬值和资金外流等挑战。

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始终是海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维护人民币汇率市场预期的稳定符合我国政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相关政策,我们密切跟踪了这一事件的进展,及时播发英文深度稿件《美联储“缩表”难对人民币造成压力》,适时做出判断:伴随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回稳向好,美联储缩表不会对人民币形成明显的外部压力;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和有效的资本账户管理,中国也拥有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底气。这篇报道在关键节点及时发出了中国声音,回应了部分市场担忧,有利于稳定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另外一个案例涉及中国的宏观调控创新。十九大报告要求,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此前,央行在2017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特别用了一个专栏的篇幅详细分析了这个双支柱政策,认为“针对日益重要的金融周期问题,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弥补原有调控框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这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政府对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不同步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关注是相呼应的,而“双支柱”这一重要的宏观政策创新正是中国为全球防范金融风险提供的治理方案。新华社播发的英文稿件《中国谨慎应对金融周期风险》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央行的政策创新放在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高度关注金融治理的大背景下,并将其和中国推行的金融领域防风险结合起来,为国际金融治理分享了中国领导层的经验和智慧,体现了大国高度。

经济对外报道始终是外宣工作中的一个较为专业却又影响重大的领域,优秀稿件的策划与写作都是和报道团队的职业素养及长期积累密不可分的。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日益中心的位置,都对一线记者和编辑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从经济形势分析、金融风险防范、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环境保护税、自由贸易港建设、市场准入清单到营商环境,所有这些话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记者编辑的专业性、响应速度、视野和格局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在不断学习的同时,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脉搏和国家战略大局,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对外传播能力,从而进一步为我国设立的宏伟奋斗目标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论新时代经济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