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
2018-03-08郭可姜绳
郭可+姜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以来,从周边国家延至区域并逐步走向全球,从构想到实施,一个源于中华文明但又符合全球发展潮流的中国世界观已经形成。十九大以来,作为一个基于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将有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不仅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定位,也是中国语境下全球传播的新使命。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华文明和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国近40年来的社会发展结晶,融合了中国文明和中国语境的道义内涵,同时又是对人类未来和谐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提炼。首先,中国社会近40年来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升了中国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造了国泰民安的空前盛世,与当今世界各地的混乱和无序形成鲜明反差;在互联网应用、高新技术、环保和军事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步;精准扶贫取得实质性的阶段成效;在文化领域,推动了文化繁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这样一个宏大历史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延伸和智慧结晶。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也源于中国历史的“和合”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不仅体现中国的“和合”文化语境,也“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全球观的价值体现,包含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风范和担当,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和谐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解决中国问题,也要解决全球问题;探索能解决不同国家及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之道,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公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和平发展大局,顺应各国相互依存大势,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到联合国大会、达沃斯论坛等各种国际场合,不断提出、阐述、充实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公共理念,以天下为己任,同时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倡导“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往新路;安全上摒弃“冷战思维”,确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新前景,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环境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特别强调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这样的表述不仅发出了中国声音,也增强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当然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公共理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建立新型国际秩序的理论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还是一个理论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理论价值。纵观当今国际秩序,形成于二战结束,发展于冷战之后,变革于新世纪的信息爆炸时代。从民族国家主权的设立,到国际法体系的建立,均是以西方世界为主导,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的理论上,都是由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主宰。但近年来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美国第一”战略,“二战”以后这种国际秩序已越来越无法解释或解决世界各地的问题,尤其无法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困难。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急需一种符合当下国际形势新格局的“非西方”的全球公共理念。
1.当今世界秩序的维护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了历史新高度,俯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维护世界秩序做出的理论贡献。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全球化浪潮进入调整期。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在西方国家,无论是欧洲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还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都表现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曾经的公共理念提供者——西方国家——已经对全球公共服务和公共秩序逐渐失去兴趣。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公共理念是基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一起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为变革中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国智慧。因此,继2016年11月“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后,2017年10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又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首次纳入联合国决议。这表明中国在维护当下国际秩序和推动全球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用自己的智慧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行之有效的,对当下维护国际秩序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影响着当今新型国际关系重塑。新时代呼唤新精神,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种新提法指明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为国际关系的发展贡献了新理念,提供了新方案。中国强调的正确义利观和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传统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西方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极大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格局,它体现的是人类在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人文上互融的三位一体的融合,是重塑复杂国际局势的重要理论框架和实现路径。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或依靠领土扩张而积累财富,或依靠殖民掠夺来争奪财富,零和游戏的规则始终未变。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表明中国对内提示国人不要有扩张思想,对外传递中国合作共赢的追求。它打破了西方世界的零和博弈和对抗性冷战思维,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格局已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在欧洲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度因此不断得到扩大,连日本2018年初也愿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撑中国的强国之梦。201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但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世界各国仍有不同解读。2017年5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专题:《中国的新世界秩序》,在肯定中国投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军事五个领域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不乏对中国在全球活动的贬低。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不能只关注国民经济发展,忽略国际话语权的建设。如果没能建立其中国特色对外传播的理论体系,对于外国媒体的指责和不实报道,我们只能被动回应,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对外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已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别人愿意听、听得懂的故事。过去,我们用事实说明中国是和平的维护者;现在,我们要用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中国经验来讲述中国是和平的建设者。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具有极强的“道义感召力、思想穿透力、文化融通力”,可以有效融合到我国对外传播理念建设和实践,理直气壮地塑造中国的强国之梦。endprint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对重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有积极作用
我国曾经历过“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的时期,目前正在经历“失语就要挨骂”的阶段。改变国际舆论场中的被动格局,才能赢得新时代无硝烟的“文化上甘岭”。共同体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对外传播过程中,可能会经常讨论国际传播中的“术”的手法:我们设立了专门政府机构负责对外传播、建立了通讯社英语APP服务、外语报纸、广播电视台和网络媒体,会“借船出海”利用国外平台传播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这些做法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发出中国声音和反击西方媒体的负面涉华舆情起到了极大作用,已取得巨大成效。但这些国际传播活动始终没有实质性地触动或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意识形态和话语框架,也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因此目前国际舆论场和国际信息流中“西强我弱”的格局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挨骂”的被动态势依然延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意识形态框架的中国世界观,正在成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道义高峰。王义桅指出:从毛泽东的“环球同此凉热”到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正逐渐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其核心是中国能因势利导凝炼出有利于全人类的公共理念以及与之匹配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这样才能在战略层面(道的层面)提出独立于西方意识形态的非西方理念。有了这样道义理念的指引,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是值得期待的。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道义高峰,可有效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由于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理念,基于中国语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极大增强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主动性,为我国提供一个弯道超车的国际传播路径。只有这样,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才会与我们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有效匹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了道义高峰,我国在改变国际舆论场(“道”层面)中就可启动主动而为的“攻坚战”,而不老是被动应对“防御战”,避免“跟着西方媒体设置议题,被牵着鼻子走,而不敢主动地传播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价值”的尴尬。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也为超越西方话语框架和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现实路径,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打下基础。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助推重塑国际信息传播秩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世纪曾组织讨论过“国际信息传播秩序”,最终因美国等国家退出无疾而终,但这次理想化的争论之后,西方主导的国际信息秩序和意识形态的框架依旧。因此,我国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不仅有中国意义,还有全球意义,将有效助推公平和和谐的国际信息传播秩序重塑。首先,理念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信息传播秩序贡献了一套非西方但又不排他的国际传播话语理论框架。这是对目前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信息秩序最有力的挑战和平衡,使得国际信息秩序和国际舆论场中的多元声音成为可能。其次,文化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中国文明的全球公共理念,其包含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智慧决定了在国际信息秩序重塑过程中肯定、突出“和合”文化,坚持共商、共建、共赢、共享原则。这将有助于改变目前国际信息流程不平衡的现象。当然,这也是中国进一步体现大国担当的机会。最后,语言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于中文语境下的全球公共理念,将有助于加快中文在国际信息流动中的应用和传播。这将逐步改变国际信息流动过程中200多年来的“英语强势”地位,有利于不同语言的国际传播和交流。近年来孔子学院的流行和全球出现的“中文热”就是例证。
四、如何有效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为此,中国需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不断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一切都需要有效对外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文因此提出如下五大建议:
1. 深化“元首外交”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元首外交”在国际场合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取得明显成效,应继续深化这种行之有效的“元首外交”战略。
2. 促进传播渠道多元化。应坚持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多元渠道传播模式。政府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环保等五个领域的哲学内涵、世界意义和发展路径,每年以白皮书形式对外发布,同时推动民间参与和人文交流,尤其要在全球年轻人(通过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生培养)中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提高其认可度和获得感。
3. 突出“非西方”属性。要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东方文明的全球公共性和其“非西方”的独立属性,可邀请国内外智库和大学开展专题研究项目,定期召开高层次国际论坛,收集整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建构新型国际秩序中的创新案例,总结其发展新趋势的理论价值,把中国特色道义高峰理论化和具体化,使其既有哲理高度,又通俗易懂。
4. 跟踪国际传播效果。不仅可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重大事件(如国家领导人国际会议讲话或其他话题相关的全球性事件)中的动态效果调查,还可以每年开展一次年度世界范围内国际信息传播效果的调查,形成对其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环保等领域对外传播效果的细化评估报告,并用中文和外语同时对外发布和传播。
5. 成立全国性协调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公共理念,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涉及了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因此可考虑成立一个全国性协调机构,确保上述相关领域职能部门步调一致,有效开展各自对外传播的规划和具体活动,包括落实上面提及的继续深化“元首外交”战略、促进传播渠道多元化,以及常态跟踪国际传播效果等。
(本文为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多语种涉华国际案例数据库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4ZDB162)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