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国际传播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2018-03-08王新玲
王新玲
自十九大开幕前第一次亮相新媒体平台至今,由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欧美同学会三家单位联合出品的系列多语种微视频《奇迹:全球院士点赞中国》(《A Miracle: Chinas Changes Through the Eyes of Global Scholars》)在国内外主流新媒体平台上均获得了喜人的成绩,传播力更延伸至报纸、网络、出版等传统领域。目前,该系列微视频的对内对外传播效果仍在持续显现。
全球推广布局:最佳发布时机,新媒体平台优先,八语种同步推送
2017年10月13日晚9点,距中共十九大开幕前五天,时长6分钟的中英文视频《奇迹:全球院士点赞中国》,在百万庄通讯社、学习小组、侠客岛三个国内新媒体账号上同步推送,不到一小时即获得五万多的观看量与千余网友评论。与此同时,该视频的英文版、俄文版、韩文版、西文版、阿文版、日文版、法文版陆续推送至中国外文局旗下China Matters、中国网、《人民画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等品牌在脸书、优兔、推特、俄罗斯VK、韩国Kakaotalk、Naverblog、Line等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30多个账号上。至此,该视频在国内外新媒体平台上掀起第一轮以“全球院士点赞中国”为主题的喜迎十九大宣传报道高潮,积极主动地为十九大召开营造了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10月18日,该视频的集锦内容以《大美中国》为题,刊至《人民日报》(海外版)十九大特刊上。11月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新时代:全球院士点赞中国”专栏,陆续刊登视频中文稿,并于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刊登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美国科学学院士朱健康等美国院士的视频中文稿,使原本始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产品回归至传统媒体,传播效果再次发酵。由视频衍生出的中英文文稿也陆续推送至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
有高度有情怀:28位全球顶级院士,真诚讲述他们见证中国发展的故事
视频《奇迹:全球院士点赞中国》产品由1支院士群像出现的主视频和28支每位院士单独出镜的辅视频共计29支产品组成,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多语化译制,历时近三个月。该视频采访了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基金会常务董事尼古劳斯·图尔纳、里斯本科学院副院长卡洛斯·萨莱马等来自英、美、德、法等14个国家共计28名全球顶级院士,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无线通讯、大数据、农业、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尤以工学、理学为主。这些院士们分别讲述了他们与中国的渊源、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合作经历,他们所感受到的中国整体面貌變化,并对中国在其所研究领域所处的国际地位进行理性分析,对中国未来发展献言建议。策划的初衷即是通过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人士的讲述,来呈现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与世界沟通与合作之间的故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总体来看,该视频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1. 最权威的分析,最讲“理”的判断
每一位采访对象在他们所处的专业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种极具高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使得他们能够理性分析和评判中国近年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具有极强的国际说服力和影响力。28位院士是从100余位各个领域的世界顶级院士中精心选取出来的,年龄从30多岁到70多岁不等,研究领域各有不同,但和中国多有渊源。
其中,比利时佛兰德皇家文理研究院院士安德烈·奥斯特林,曾担任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二世的科学顾问,近些年来,他几乎每两年就会来一次中国。他分析中国的发展称:“中国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中国人正在奋力前进,并选择正确的领域努力成为世界领跑者。”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埃尔韦·莱·特鲁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顶级专家,他评论称:“我们急需开发新能源,改变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中国无疑是该领域的领军者之一。”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李琳自2009年即受聘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5年入选“千人计划”短期特聘教授。他说:“中国正从过去的制造大国逐渐变成一个制造强国,从一个贫穷发展的国家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一个在自己的圈子内活动的国家变成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起更大作用的国家。这三方面就是今后我们期待的而且中国也确实能做到的。”
院士们和中国的故事足够精彩,他们所讲述的内容是该系列产品的最大亮点,扎实、厚重,富有说服力。当记者请每位院士用三个关键词形容今天的中国时,院士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开放、成功、鼓舞人心、繁荣、复兴、自由、创造力、令人兴奋、进步、发展、科技水平世界领先、环保担当、雄心壮志、全球视野、好客、热情、充满科技感、无限可能……
2. 具有历史感的故事分享,为视频增加了感性色彩
院士们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他们与中国的故事,这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讲述,使该视频在说理之外更多了些情感的温度。院士们讲述自己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讲述中国文化于他生命中的意义,讲述和他一起工作的中国同事们,讲述家人朋友和中国的故事等等。在此情绪下所拍摄出的视频产品,在专业性之外,更具有了能够打动人心的温度。
梅德拉·波尔多是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和卢斯埃达大学的教授,研究国际贸易和经济学,他的女儿、女婿、四个外孙定居澳门,他来过中国大部分的城市,并在香港的大学里任教。他说,他的书都出版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只为方便中国学生们阅读。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郑永齐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华人教授,被称为“肿瘤药物研究的先驱”,他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就来过中国。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变化惊人。”当记者请他用三个词形容现在的中国时,他激动地说:“现在的中国,exciting, exciting, exciting。”这句话也成为视频中的一个情绪高潮。视频在国内外传播时,有百余位网友都提及了他所说的这句话并为之感动。endprint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家璜出生在重庆,在台湾长大,后去美国读硕士、博士。王家璜教授曾陪同加拿大同行来访中国34次,他深有感叹地说:“中国有强有力的领导层,习近平主席很勇于向世界表达中国的强大,这对于海内外全体华人是一种全新的感受,鼓舞人心。这是我有生之年很乐于看到的。”
网友热议:海内外网友积极留言,业界资深人士高度评价
该产品除个别华裔院士以中文采访外,所有采访均以英文进行,使得该系列产品在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时,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语言障碍。虽然对于相当一部分院士来说,英文并非他们的母语,他们的讲述也带有各种各样的口音,但这也正是今天世界各国加强沟通交流的真实状态。
截至2017年10月底,该视频的中文、英文、俄文、韩文、西文、阿文、日文七个语种的版本在海外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共获得阅读量1200多万,评论、转发、点赞、分享等互动30000余次。众多网友表示赞同院士们对中国的肯定,期望中国能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并期待自已能参与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中。
其中,来自纽约的网友、OK Investments公司的负责人Uchenna Okoro留言说:“过去三十年中,中国取得了全面发展,这确实是一个奇迹,我希望我的祖国尼日利亚可以与中国在各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网友Hangi Betty称:“我在中国生活工作十年了,中国人工作特别努力,特别用心,他们愿意为家人付出,我觉得这点非常棒。”网友Warren Paul Villanueva留言说:“亚历山大大帝曾说过,如果中国觉醒,那它可以改变世界。”
该视频在国内的新媒体平台学习小组、侠客岛、百万庄通讯社、人民日报微博推出后,其视频和推文获得新浪、网易、腾讯、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20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网站转载,影响力覆盖数亿中国网民。网友臧宇歆引用郑永齐院士的评价留言說:“exciting,exciting,exciting!我们正在经历祖国母亲的伟大复兴,何其幸运,何其荣耀。”网友奋进者留言说:“excellence。这些院士的发言说明中国科技创新的杰出进步,中国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网友“你要上天”留言说:“国人骑自行车,国人不骑自行车,国人又骑自行车。”……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市示范中学北京三十五中还制作了一个近3分钟的视频《观看<全球院士点赞中国>学生感受》,视频中,数位学生用中英文表达他们的感受。其中一位学生说:“习主席有心将中国建立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平的国家,现在我们中国得到了外国友人的肯定,我感到倍加自豪。”
在国内外新媒体领域受到诸多好评的同时,该产品也获得了新闻传播领域资深人士的赞赏。峨眉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梅评价说:“策划立意高,混剪干净,节奏感强。选择对象有引领性,每个问题明确易答,组合出的主题又内涵丰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李沁副教授评价说:“对外传播就是要在讲述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传递中国情怀。通过世界上最智慧的一群人的眼睛看中国,讲述他们与中国的各种美好邂逅,传达他们对中国的亲身感知,是一个非常巧妙且有力的视角。一群外国人和一个国家的故事,也是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故事,中国是这个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评价说:“以各国‘最有知识的人带着情感温度的口述,提高了世界观察中国奇迹的能见度和点赞新时代中国的可信度。”
深度合作:跨单位合作、优势互补、内外宣相结合
从生产制作和国际化传播上来说,该案例是一次在全国领域实现跨单位合作、优势互补和内外宣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拥有专业高效的新媒体微视频策划与生产能力,依托中国外文局“中央厨房”工作机制,以及中国外文局在海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30余个产品,高效实现了多语种产品的译制生产与国际化传播工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其新媒体品牌“学习小组”“侠客岛”“中国故事工作室”为国内媒体转型发展、深度融合树起了一面旗帜。
该产品的所有采访与拍摄工作均在2017年7月举行的“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期间完成。该活动由欧美同学会和青岛市政府主办,没有他们搭建平台并全力保障,团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人数如此之多、地位如此权威、领域如此广泛的批量采访活动。
依托于上述各家机构独特的优势,《奇迹:全球院士点赞中国》才最终得以从一个立意变成一组产品,从一组产品变成一次成功的国内外传播实践,并从新媒体平台覆盖全网络乃至传统媒体平台。该案例不仅是一次内宣与外宣深度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成功尝试,也是一次立足于整合各环节优势资源实现重大主题国内外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有益实践。
任何一个成功的新媒体产品,都是优秀创意、精细执行、过硬技术和全球传播紧密配合无缝衔接的精细工程,而这些核心环节的优势资源又往往分散在两家甚至多家机构中,使得在越来越强调专业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某一个产品而展开的新媒体机构之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跨领域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并趋于常态。
启示:立足海外新媒体平台,用视频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论述为新时代外宣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高铁、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领先世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等等,中国在全球舆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功夫、熊猫、京剧、演出等中国文化符号,而是越来越多地聚焦当下中国的新型国际关系、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等等。具体来说,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中国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成为全球外媒与国际受众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话题。
在这样于中国国际传播事业有利的大环境下,加速推进传统外宣品牌的全媒化、专业化和平台化发展,借助各大海外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推出一批立意高、有市场、有传播力、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优秀新媒体产品,由此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回应国际关切,解答国际质疑,是“新媒体,新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时代赋予外宣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使命。正如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蒋建国在中国外文局2017年全国外宣协作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对外宣传工作正处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时候,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机遇,具备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条件,也担负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重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主动适应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努力推动外宣工作迈上新台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