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外报道的新突破
2018-03-08于洋
于洋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引用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希望境外记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毋庸置疑,外媒对中国的报道还有偏见,对中国形象的描绘还有“偏色”。新时代下,中央外宣媒体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对外报道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新时代对应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外宣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国情世情党情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历史交汇期等新情况,中央外宣媒体站在了记录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推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历史方位;面对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快速提升,中央外宣媒体站在了记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历史方位;面对世界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日益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央外宣媒体站在了加快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快推进实现中国形象由他塑转向自塑、加快推动实现国际舆论公平正义的新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不懈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与此同时,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们虽然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挨骂”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中央外宣媒体提出了对外宣介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掌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主导权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二、新变化难掩旧挑战
十九大的召开让中国进入“高光时刻”。中共十九大会议期间及其前后,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展现出理性、正面的积极变化。例如,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当美国总统特朗普退回“美国优先”的小家思维之际,中国却积极投身到世界机制的建构之中,展现出全球化倡导者新形象,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美国探索频道在十九大召开前夕播出了三集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揭示中国的变化、中国独特经验带给世界的启示以及习近平担负起维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的重大使命。香港《东方日报》称,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共党代会的看法越来越客观理性,对华眼光正从过往的俯视,变为平视甚至仰视。报道认为,西方主流社会开始正面解读中共党代会,并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这是一个巨大转变。这一方面固然是中国日渐强大的国力摆在面前,另一方面也是对西方民主制度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的一种反省。这些都是境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集中出现的新迹象。
但同时,外媒涉华报道仍不乏负面、抹黑的言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威胁论”“改革开倒车论”、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民主人权等方面,担心十九大后中国让西方面临更大威胁、让全球市场面临震荡等等。例如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称,对西方世界来说,中国的崛起可能成为一个更大的挑战。奥地利《标准报》网站报道称,自信满满的习近平公开向西方发起了一个挑战。美国《华盛顿邮报》文章称,习近平领导的这个超级大国并不像一个想象中的乐于合作的伙伴和逐步走向自由开放的社会。彭博社援引专家的观点称,中国强大的国有企业让世界进入“中国有限公司”2.0时代。
总体来看,西方主流媒体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报道仍充满偏见,他们所营造的中国形象还严重“偏色”,中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是新时代中央外宣媒体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新机遇孕育新突破
十九大期間及其前后,中央外宣媒体积极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对党和国家形象进行了强力塑造。一是主动设置议题,有效回应关切。例如新华社英文特稿《一篇重量级的影响世界的宣言》,采访翻译十九大报告的九位外籍专家,用极具个性化和细节性的描述,通过外国人的口,展示了中共和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民主的光芒照见西方民主的阴影》,分析“西乱我治”的制度原因,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二是派出外籍记者以第一视角、第一现场报道党代会。《新华社记者说:“洋记者”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拍摄英籍专家海伦·本特利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十九大报告、参加新闻发布会、旁听代表团分组讨论等,借助他们地道的语言和独特视角,通过“洋面孔”有效解释了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俄籍外专记者玛丽亚·布里尼娜在新闻中心采访,与新华社记者一起采写《中共党代会更加开放透明》《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党代会》等稿件,向海外受众充分展示了中共党代会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两会、国家机构换届、宪法修改、改革开放40周年、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等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节点,为中央外宣媒体提升自身报道影响力、掌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主导权、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一,要聚合提升国家“软实力”影响。中央外宣媒体不仅要充分报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防军队等体现国家硬实力的重要方面,还要注重在报道中聚合国家软实力的各构成要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和引力;中共的领导力和感召力;中国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价值观念、发展理念、理想信念的浸染力和说服力,等等。中央外宣媒体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软实力影响提升的重要推手。通过聚合软实力要素,让“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既是中央外宣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其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和水平。善于把理念转化为议题,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引领国际社会凝聚广泛共识;善于把优势转化为议题,阐明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治理模式、中国发展理念等体现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方面,引导海外受众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善于把握契机设置议题,用好习主席出访、G20峰会、APEC会议、金砖会晤等高访契机,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主场外交契机,更好塑造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良好形象;善于运用实例支撑议题,巧妙穿插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远超30%、对世界减贫事业贡献率超过70%等关键数据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维和、医疗援助、灾害救援等国际公认的有力事实,把讲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让报道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三,要新增优化各类渠道入口。加强全媒体多语种对外报道,用好外文网站、客户端、电视台、融媒体专栏等自有渠道,做大做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拓展丰富海外主流媒体专版专页,不断提高跨界叙事能力,积极创新话语方式,把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统一起来,把“以内传外”和“以外传外”结合起来,把媒介融合和话语融通统一起来,提供更多符合受众多元需求的全媒体形态产品,进一步扩大对外报道在海外的有效落地和直接送达。
实现让中国声音从“听到”到“听懂”“听进”的飞跃,在成功解决“挨打”“挨饿”之后,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挨骂”的问题,这是新时代中央外宣媒体长期不懈的奋斗目标,也是重点突破方向。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报道时效,提升稿件质量数量,打通渠道入口,让海外受众更及时、更全面地听到中国声音。要从对接国际话语、建立自身话语、解构西方涉华负面话语三个层面同步着力,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让海外受众更充分、更明白地听懂中国声音。要提高跨文化表达能力、分国别传播能力、分众化引导能力,找准利益交汇点、诉求契合点、情感共鸣点,让海外受众感同身受地听进中国声音。(作者供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