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到巴赫
2018-03-08王之炅
王之炅
在我二十来岁的某一天,遇到了伊丽莎白·沃费希(Elizabeth Wallfisch),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我从未真正地关注过巴洛克小提琴。而对于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我心中最好的标准来自于两个人的录音:谢林与格鲁米欧。沃费希的出现,颠覆了我对巴赫音乐的所有概念。
小提琴史上对巴赫这部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研究,事实上开始得很晚。作品写于1720年左右,1802年才出版。 而直到1903年,德国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录制了作品中的部分之后,才有更多的人开始演奏它。几十年前,所有伟大的小提琴家——海菲茨、奥伊斯特拉赫、米尔斯坦等等——幾乎没有人对巴洛克音乐的演奏法有任何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巴赫的音乐庄重而严谨,极为严肃方正。旋律化、宽广的发音、厚重的和弦拉法是当时演奏的共性。
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人们又逐渐开始对巴洛克音乐产生了兴趣 。爱好巴洛克音乐的提琴家们发现,有很多纯正巴洛克音乐的演奏效果,在现代小提琴上是无法百分百呈现的。于是,巴洛克小提琴的演奏也开始重新发展起来了。
在我与沃费希的交流中,她反复强调巴赫音乐中的演奏方法,应当基于巴洛克小提琴与弓的特性和限制,例如:和弦必须分解如琶音般演奏,发音不应当太生硬。之后很多年,我陆续在许多新的录音中验证了这些说法。使用现代提琴的小提琴家们如今也是依法炮制。可以说,我们现在身处于一个比以往更追求复古的时代。
今天,我们聆听不论是巴洛克小提琴家沃费希,还是“现代”小提琴家福斯特(Isabelle Faust)的巴赫录音时,其中的灵动,有些部分近乎即兴的演奏方式,让人很难与谢林或梅纽因那将三十二分音符一字一顿的拉法认作是同一首作品。非常明显的改变还有:结实的发音方法转变成清晰而有弹性的音响;乐章之间有了更多的对比——柔板更柔和,急板更炫技;舞曲中不同的重拍更突出,舞蹈性高于旋律性,而快速舞曲的速度更加极致;有段落重复时可以自由加花。这一切在顶尖的音乐家手中呈现,让人惊讶地丝毫没有学究气——并没有因为追求复古的演奏法而显得束手束脚,变得教条主义。
通过过去几十年里众多音乐家的努力,巴赫的音乐在当代获得了新的活力。虽然这些努力是为了重新呈现巴洛克时期的演奏方式,但不可避免地,仍旧打上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烙印。演奏风格是一种风尚,每一个时代,对经典作品做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不同的诠释,这也印证了经典作品的强大生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