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对贝多芬九部交响曲的改编
2018-03-08杨杰民
杨杰民
前篇“神圣之吻”一文提到了李斯特在晚年曾对他的一位女学生、钢琴家伊尔卡·霍罗威茨-芭纳依(Ilka Horovitz- Barnay)谈到了十二岁在维也纳贝多芬的家中为贝多芬做了钢琴演示后,贝多芬给了他一次“神圣之吻”。其实,这件事李斯特也曾告诉过他的学生,奥地利钢琴家奥古斯特·格勒利希(August G?llerich)。不过,他是这样说的:“看在车尔尼的面子上,贝多芬出席了我在维也纳的第二次演奏会,还吻了我的额头。我从来没有在他家演奏过,但我去了他家两次。”这当然也能算是所谓“贝多芬给李斯特的‘神圣之吻”这一音乐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轶事”的又一个版本。这个“神圣之吻”的各种版本究竟与事实有多少出入,看来是永远争不出结果来的,因为当时平面媒体并没有清晰的报道,照片也还没有问世,更没有录像。但他们两人在维也纳邂逅过则是确定无疑的。
李斯特之所以对那次邂逅终生不忘,是因为那次邂逅对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这样说,正是那次邂逅,让贝多芬一直活在他的心中,贝多芬的作品伴随着他的演奏生涯,贝多芬的精神始终引领着他,并且融化在他自己的作品中。
在那次邂逅后的几十年里,李斯特成为贝多芬钢琴作品最积极的诠释者,以及整个欧洲大陆宣传、介绍和推崇贝多芬及其作品的旗手。
李斯特最早接触到贝多芬的作品是在1822年至1823年,当时还是个少年的李斯特在维也纳跟随贝多芬的学生卡尔·车尔尼学习钢琴。正是车尔尼首先将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介绍给了李斯特,这些伟大的作品深深印刻在了少年李斯特的心里,让他在心底像神一样地敬仰和崇拜贝多芬。1829年,十八岁的李斯特参与了巴黎施莱辛格(Schlesinger)出版社贝多芬钢琴作品的编辑和出版工作。1828年3月,他在巴黎第一次听到了弗朗索瓦·哈本奈克(Francois Habeneck)以一种全新的风格指挥巴黎音乐学院乐队演奏的贝多芬交响乐作品,这给了青年李斯特一次精神上的升华。在巴黎,他还结识了贝多芬作品忠实的诠释者、小提琴家克雷蒂安·乌尔汉(Chrétien Urhan),并满怀激情地与他一起在保罗·圣文森特教堂的圣·塞西利亚节日庆典上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的《A小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
1836年,李斯特在巴黎的一场公众音乐会上演出了当时被认为是“根本无法演奏的”贝多芬完成于1818年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为英国钢琴制造商约翰·伯罗德乌德(John Broadwood)赠送给他的“伯罗德乌德”牌钢琴而创作的一首大型钢琴作品。据说连贝多芬在创作完这首作品后也深信,“这首奏鸣曲将会给钢琴家带来麻烦”。其演奏技巧要求之高自不必说,而要领会它那既深邃又宏大的内涵更是困难。贝多芬在给维也纳乐谱出版商卡洛·阿塔利亚(Carlo Artaria)的信中说,他预期,这首作品也许会在五十年后才能首演。当时在场聆听李斯特这场演奏会的法国大作曲家柏辽兹事后在谈到李斯特给他留下的印象时,甚至将李斯特比作是“破解斯芬克司谜语的俄狄浦斯”。
1837年,李斯特在巴黎举行了五场室内乐演奏会,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成了这些演奏会的主角。1846年,他在维也纳举行的音乐会上对贝多芬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三首所作的演释反映了他对贝多芬后期作品所做研究的最初成果。1848年至1859年,李斯特在德国任魏玛宫廷乐长。这十一年间,他进一步对贝多芬的后期作品,特别是在对贝多芬的标题作品如《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的演释上,以及在贝多芬为歌德的戏剧《艾格蒙特》配樂的钢琴版改编上,都做了极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无疑对李斯特在魏玛时期创作的十三首交响诗中的十二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强调诗意与哲理的表现,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用结构比较自由、形式不拘一格,采用主题变形的单乐章曲式手法而创作的交响诗,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瓦格纳以及后世许多音乐家的创作。
1869年,在德国沃尔芬比特尔(Wolfenbüttel)的出版商路德维希·霍勒(Ludwig Holle)组织出版的《贝多芬作品集》中,有超过十卷的贝多芬作品上印着“李斯特编辑”的字样,可以看出李斯特作为一个编辑者参与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在李斯特为勃莱特科普夫与海特尔出版公司(Breitkopf & H?rtel)编辑出版的全部贝多芬交响曲钢琴版曲谱中,则反映了他与贝多芬之间的“默契”达到了极致。
将贝多芬九首交响曲做钢琴版的改编是李斯特创作生涯中的一座丰碑。
1837年,李斯特开始将贝多芬的交响曲改编创作成钢琴独奏作品。他最早完成的一批作品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其中《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由勃莱特科普夫与海特尔公司出版,《第七交响曲》由托比亚斯·哈斯林格(Tobias Haslinger)公司出版。1843年,他又改编了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1850年由彼得罗·梅切蒂(Pietro Mechetti)公司出版。这些改编版在维也纳公演以后很受欢迎,从此这几个改编版本就成了李斯特欧洲巡演时的重点保留曲目。endprint
不久,勃莱特科普夫与海特尔公司的老板雷蒙德·海特尔(Raymund H?rtel)建议李斯特继续改编其余几首贝多芬交响曲。然而,魏玛时期的李斯特正忙于创作他的交响诗,将这项工作搁置了下来。1859年,李斯特在辞去魏玛宫廷乐长的职务后不久,就跟随与他同居多年的最钟爱的情人卡洛琳公主到了意大利。从1861年起,他住在意大利罗马的艾斯特庄园,希望梵蒂冈教廷能同意他与卡洛琳公主正式结婚,但由于卡洛琳的丈夫维根斯坦公爵不同意离婚以及俄国教廷的压力,梵蒂冈教廷将他们的婚事予以无限期的拖延。这样,本想在1861年10月22日五十岁生日那天与卡洛琳公主完婚的李斯特在感情生活上又一次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自此,李斯特开始了在罗马的隐居生活。正是在那几年,李斯特在罗马郊外的罗萨里奥圣母小礼拜堂的小屋中刻苦钻研宗教音乐创作,同时在重新审定和修改了之前对贝多芬三首交响曲改编的版本后,开始了对贝多芬其他几首交响曲的改编。大部分改编工作据说是在一架缺了D音键的破旧的小型立式钢琴上进行的。后来李斯特还在梵蒂冈住了一段时间,继续进行改编,这项从未有人做过的庞大的“改编工程”直到1865年才全部完成。
将贝多芬九首交响曲做钢琴版的改编不仅是李斯特学习和研究贝多芬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他潜心领悟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隐含着的“贝多芬精神”实质最好的方法。尽管一开始,李斯特认为由于钢琴的局限性,不管如何改编,都只能是对原作的一种“模糊的接近”。因此,如何将贝多芬作品中的灵魂、情感、力量,甚至渗透在作品中的色彩、呼吸、回响通过钢琴的音槌敲击出来,“用十个指头在钢琴上复制出来”,一直是他始终努力的目标。他说:“如果我能将贝多芬伟大作品的外观和它对于整套作品贡献巨大的那些众多的细节和亮点在钢琴上充分表现出来的话,那么我的时间就没有白费。”他完全不遵循常规的乐曲改编方法,而是尽可能充分地重现原作的精神。他曾这样说过:“一个人对贝多芬越是熟悉,他就越会坚持某种特质,并会发现即使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也并非没有它的价值”。
李斯特在乐谱中清晰地标明了钢琴所要模仿的乐器,让演奏者能更好地在琴键上表现不同乐器的音色。他还做了相应的踏板记号,并为业余演奏者和视奏者做了指法记号。他在改编贝多芬交响曲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钢琴表现上的问题。不过,在改编《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时,他一开始感觉有点棘手,一度还“认定了为钢琴编写第四乐章并使其能达到任何方式的满意度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在收到勃莱特科普夫与海特尔出版公司一封诚挚热切的来信后,李斯特还是再一次进行了尝试,最终完成了这个乐章的改编。1865年,勃莱特科普夫与海特尔公司出版了《李斯特:为钢琴独奏改编的贝多芬九首交响曲》。李斯特将它题献给了他的学生,曾是他女婿的德国大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汉斯·冯·彪罗。
时至今日,李斯特的这部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钢琴改编版本仍是对贝多芬交响曲最准确和最受喜爱的钢琴改编版本。在与乐队演奏的版本做对比时,人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在细节上的神韵融合程度是无人可出其右的。许多看上去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钢琴演奏上的技术问题,硬是被李斯特用最钢琴化的手法解决了。实际上贝多芬本人也曾尝试过为自己的《第七交响曲》写钢琴独奏版本,但李斯特的编写甚至比贝多芬本人更“忠实”于原作。
李斯特在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上第一次展示了交响乐队时而恢宏丰满、时而典雅细腻而又多层次化的音响效果,使钢琴的表现力提升到了可以与交响乐队相匹敌的水平。当人们聆听他改编的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时,通过他那纯属于“钢琴化”音响的展示,同样能像聆听乐队演奏的版本一样,既能感受到暴风雨来临时的不安与震撼,也能享受到泉水叮咚般的清雅与灵动。他用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才华和钢琴演奏技术再一次证明了钢琴这种无愧于“王者”称号的乐器所具有的鲜活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欧洲既不可能有像现在这样多的成规模的交响乐团能通过音乐会为爱乐者们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也没有今天这样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日夜不停地向全球的爱乐者介绍贝多芬的交响曲,更没有数不清的LP、磁带、CD、DVD可供爱乐者随时聆听欣赏。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李斯特这位怀着对贝多芬无限崇敬和真挚热爱的伟大钢琴家,在数十年的演奏生涯中,走遍欧洲各地,用钢琴来演释贝多芬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才能回响在无数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沙龙中,回响在更多平民百姓能够出入的公众音乐会上,从而让这些伟大的交响曲深深扎根在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爱乐者的心中。
二十世纪一些著名钢琴家如格伦·古尔德等都曾演奏过李斯特改编的贝多芬交响曲。近三十年来,不少钢琴演奏家为演释李斯特的整套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比较著名的CD版本有IBA公司推出的土耳其女钢琴家依蒂尔·比莱特(Idil Biret)的演奏版本,Teldec公司推出的法籍塞浦路斯钢琴家希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的演奏版本,Hyperion公司推出的澳大利亚钢琴家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的演奏版本,Naxos公司推出的俄罗斯钢琴家康斯坦丁·谢尔巴科夫(Konstantin Scherbakov)的演奏版本,Zig-Zag Territoires公司推出的俄罗斯钢琴家尤里·马尔蒂诺夫(Yury Martynov)的演奏版本。而我在2000年收藏的一套由Harmonia mundi公司推出的九首交响曲分别选用让-路易斯·哈克纳乌(Jean-Louis Haguenauer)、阿兰·普朗(Alain Planes)、乔治·普鲁德尔马歇(Georges Pludermacher)、保罗·巴杜拉-斯柯达(Paul Badura-Skoda)、迈克尔·达尔贝多(Michel Dalberto)等法国和奥地利钢琴家演奏的版本也是很值得推荐的。
李斯特的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钢琴改编版本,无疑是世界钢琴文献宝库中一串璀璨的明珠。从这串璀璨的明珠中,人们不仅见到了永远闪烁着耀眼光芒的贝多芬,也见到了为了让这耀眼的光芒更多地普照人间而做出了自己贡献的李斯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