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建构高校安全管理新模式

2018-03-08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安全观校园文化

聂 宁

(福州大学 保卫部、人民武装部,福建 福州350116)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引领了各个领域的安全治理理念。“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这个思想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安全治理作为基本路径来维护和保障。因此,如何开展学习、实践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是高校安全管理在今后的根本任务。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开辟高校安全管理的新视野

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不同的体制与职能,顺利地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从解放初的“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到派出所时期的“打防结合”的工作要求,到转型后“共管共治”的工作理念,安全管理不断创新模式,维护校园平安。目前,在总体国家安全视阈下,高校安全管理的范畴在不断延展,其重要性与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为高校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安全管理的机遇

高校的安全关乎国家的政治、军事、信息、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使得高校的安全与其发展紧紧的交织在一起,为高校安全管理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一是有助于提升全面的管理能力。校园安全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保障。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入人心,各个高校对于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校园安全管理,高校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后勤保障都得到显著提升。以福州大学为例,仅校园智能化安防系统一项,就投入资金1 000万元建设资金,此外在消防联网、校园道路交通规划立项上也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二是有助于树立全局的管理权威。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的顶层设计,使得高校安全管理在校园发展规划、业务监督指导、管理举措下达等方面的声音,更为受到关注与认可。对于长期以来,高校安全管理有抓手无体系困局的破解,为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三是有助于建立全景的管理空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就是高校安全管理壮大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涉及的范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展望的视野从国内提升至全球,注重的领域从传统扩大到非传统。可以说,安全管理不但要打造平安的校园环境,还要全过程参与高校的科研、教学以及成果转化,呈现一种多维度管理的新格局。四是有助于探索全新的管理研究。以往,高校安全理论研究局限于治安、消防、交通管理等方面,视野较为狭窄。但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下,高校内部各个独立的安全管理业务,都形成了有机关联,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诸如学校发展与安全,校园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校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多方位的有机关联。可以说,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以其独特的眼光与战略思维实现了对安全理念的突破与升华。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安全管理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此历史背景下可以,高校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社会化、国际化等特性,面临的新挑战也不容小觑。一是如何化解高科技背景下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随着科技进步,高校技防建设不断加强。但是传统的安全问题,与新科技相互交织后,变的愈加棘手。例如,互联网技术革新之后,物流快速发展,高校成为包裹寄递的重要集散地,高校内寄递安全隐患随之产生。如何在保障师生便捷的同时,排除寄递安全给校园交通、消防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站在一个更高层面去应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电信诈骗带来的防骗教育研究、共享单车进校园的共治共管等问题。二是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随着国际化办学与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大门愈加开放,高校精神阵地面临西方思想、多元文化的冲击,较之以往更为强烈。因此,在 “风险社会大学生文化安全保卫”、“敌对宗教隐蔽渗透的防范”、“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积极投入应对的挑战。三是如何开展双一流背景下安全发展理念的传播。虽然高校对于安全管理、教育、监督、整改投入了很大力量,但还是要清醒的认识到,高校内还是有部分师生对安全实验、安全管理、安全规划的认识以及责任意识、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如何让安全发展是红线,也是生命线、高压线、责任线的理念,深入人心,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对高校安全管理在教育警示职能上的具体要求。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安全管理的新内涵

当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完成了公安派出所转制的改革,完成了从执法者到保卫者的转型。虽然,整体职能从预防和打击犯罪,回归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态势,但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内涵,却在不断扩大和延伸。尤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安全工作,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保卫工作藩篱,向综合治理、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诸多领域延伸。

(一)兼顾校园内外治安的综合治理

从原先的校园内的安全管理转型到参与校园内外的综合治理,是今后的工作的重要延伸。改制后,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重新回归到内部安全管理上,但是与解放初期又有所不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安全管理呈现出的是一种封闭式管理。而在当下,随着高校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升级、物流能力的提升,校园变得愈加开放。因此,在高校派出所转制后,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在保障内部安全机制正常运转的同时,还受到交通问题、工程建设、寄递安全、网络诈骗、拆迁等多种社会行为以及校园周边的居民、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的影响。例如,校园寄递行业,众多物流公司在校园设点,其包裹的安全性虽然有相关企业验视,一旦疏忽导致在校园内产生安全隐患,对于校园安全又是极大的威胁;再如,校园周边以及附件小旅馆、出租屋是否存在重点监管人员,防控不当进入校园又将产生安全问题。而上述此类问题防治与化解工作,仅仅依靠高校安全管理部门是无法保障的。因此,在高校安全管理上促进内部与外部的交互,构建多维度协同的治理体系,是校园治安综合治理难题的化解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实践。

(二)注重校园精神阵地的安全保卫

构建高校的文化安全屏障,防止广大师生不受多元文化侵蚀,不但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迫切要求。新世纪以来,多元文化对我国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的冲击更为便捷,尤其借助自媒体平台,或是正面碰撞,或是侧面渗透,校园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尤其西方思想文化,利用我国文化开放交流的契机,通过经济、合作、宗教等多渠道交流方式,培养互联网公知,传播带有强烈西方思想的言论、影视、书刊、广告等文化介质,冲击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他们通过释放意识形态烟雾、设置话语陷阱、抹黑造谣中国式典型代表、过度渲染中国的阴暗面等方式不断 “西化、分化、弱化、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高校大肆输出西方的价值观,从而让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念,对党失去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失去信心。[1]因此,科学评估高校面临的文化安全,构建全方位防范的精神阵地,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三)推进安全发展理念的传播实践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今天,强调与传播发展与安全平衡的理念,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内涵上的又一延伸。高校的占地面积、校区数量、师生数量、建筑物、道路水系等方面都存在扩大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食品卫生、心理健康、暴力伤害等诸多突发性安全问题,不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影响校园安全秩序,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舆论影响。同时,高校的发展建设,也与安全休戚相关。例如最直观的校园交通道路规划,在高校的新区建设或者旧区设计、改造中,忽视安全要素,那么上下课高峰期校内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无法有序停放,导致消防通道被占用等安全隐患将长期困扰校园正常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秩序。诚如习总书记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提到:“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兼顾安全与发展,这是今后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头等大事。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安全工作的新模式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高校安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组,分别是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以及发展与安全统筹兼顾的三组核心问题。在保持现有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形成部门内跨科室、校园内跨部门,“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管理构架,建立统筹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的综治体系、注重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的精神阵地、统筹校园发展与师生安全的兼容路径,是解决这三组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兼顾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的综治体系

在内外安全层面上,高校校园面临“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两个管理维度相互交织的情况。可以从强化内部安全管理,积极介入周边综合治理入手,通过治安、交通、消防、教育四个业务科室与政府机关的横向联动,建立兼顾内外安全的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一是加强校园寄递安全管理。建立统一管理的寄递中心,由公安机关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视后,统一投放至校园内的寄递中心,经过交通路线规划及时间规划后,再进行最后一公里的投递,在避免消防安全、阻止危险品进入校园的同时,有效规避配送时的交通风险。二是加强校园周边的联防联治。深入推进高校与当地公安的共建共管,积极参与联防联治。对校园周边重点人口加大排查管控力度,落实重点时间、重点时段、重点场所安全防控措施。以福州大学为例,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为纽带,实现联防联治的工作的高度融合,有效的提升高校的治安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治理。严格落实进入校园的车辆信息与人员信息的登记制度,严格控制校园内各类车辆的行驶速度与规范停放,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清理校园及其周边乱停车、僵尸车、驾驶超标电摩、摆摊设点等问题,消除周边交通安全隐患。四是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深度拓展。在现有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邀请公安机关的民警、公安院校教官、专家,甚至安全领域的知名人物进入学校,进行涵盖多种安全领域的专业安全教育,例如,防身术、防止套路贷诈骗、法制教育等。进而拓宽安全认知视野,提升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广大师生在校园内外,有效应对各类涉及安全利益的侵害。

(二)建立注重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的精神阵地

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层面上,由于传统安全与校园综治工作的融合度较高,着重需要应对的是来自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面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两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为此,可以通过政保、教育二个业务科室与大数据分析队伍、国安部门、思政教师的横向联动,建立注重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的精神阵地。一是积极开展大数据文化安全研判。建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外部防范系统,塑造外部安全环境[2]。组建集安全管理、思政教师、数据分析等人员为一体的文化安全数据分析团队,结合师生对影响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宗教安全的认知情况与反馈意见开展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敏感时间节点、虚假信息的政治、文化安全的风险研判,指导高校安全管理部门针对不同层级风险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防范工作。二是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安全教育。构建多主体教育协作机制,通过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信仰教育、与国安部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等举措,丰富校园文化安全教育的载体,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责任意识与抵御思想侵蚀的免疫力。三是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传承。结合党团培训、志愿服务、支农支教、社会实践以及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学习体验红色革命传统与精神,传承发扬红色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原发性地筑牢思想屏障抵御文化渗透。通过这种示范教育,能使大学生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自觉抵制和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3]四是积极投身文化安全建设。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不但要结合高校安全管理的自身特色,创新发展高校安全文化,还要融合多学科、多部门的特色,建构出集成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维度的文化安全系统。通过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进课堂等,从家国情怀、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方向入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心中,以此抵挡外来“价值观”的侵入与侵蚀。[4]

(三)建立统筹校园发展与师生安全的兼容路径

在发展与安全层面上,如何以安全工作为抓手参与高校发展规划,更全方位地保障师生安全,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升的重要路径。这需要高校的顶层设计,捏合全校资源,打造校园安全共同体。一是打造一支立体化的应急管理队伍。由安全、医院、学工、宣传、学院以及科研单位等部门共同构成。安全管理部门与校医院快速有效地响应火险、坠楼与溺水意外伤亡等突发事件,积极开展抢救工作,学工部门进行心理康复和相关联络工作,宣传部门适时发声,最大限度降低舆情危机,避免形成社会热点干扰校园稳定发展,最后学院与科研机构可以对此类问题开展社会性的研究,形成应急处置评估报告,形成管理闭环。二是打造一支反暴恐的快速反制队伍。由安全管理部门、当地公安局、校医院、保安公司共同组建,构建快速反应、有力打击、及时救治的反暴恐队伍。通过配合综治部门参与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提升队伍组织纪律与安全意识,并结合与公安机关的演练切实提升实战能力,充分保障校园及师生平安。三是倡导发展与安全的理念。在宏观上,注重校园整体安全,由此推进校园“双一流”建设,把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设计放在各类发展规划中首要位置;在微观上,积极倡导安全理念,健全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机制,强化教学科研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宣传教育,自发地参与校园配合、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共同为校园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一流的安全环境和保障。

猜你喜欢

安全观校园文化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