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学评论
2018-03-08张知干
张知干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年,传统的文学评论一度显得无力,远远被抛在创作实践的后面。近年来,相对于天文数字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研究仍然是滞后和薄弱的。据知网数据,迄今我国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研究和评论文章不超过1000篇。诚然,文学从来不会因为缺少批评便野蛮生长或自生自灭,但文学批评自带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无疑会给创作插上另外一双翅膀。
仍记得新世纪初,关于网络文学是否垃圾的争论延续了近十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概念之争、特征之辨、传播探析等均告一段落。但是,学术视野狭窄和思维僵化,研究驻足于现象描述,甚至描述也是印象式的,部分研究者没有“入场”,不具备线上作品的阅读经验,欠缺对业态的分析和把握,生搬硬套传统理论或者进行架空式批评……诸多问题导致批评与创作背离,理论对问题无法回应。一方面是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是理论和评论的“失语”。而在线的粉丝评论虽然最具网络语言特色和活力,却往往无序、失范,点击量、月票、订阅、排行榜、版权运营等数据量化的评判,凸显了商业性,遮蔽了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品质追求和价值评判。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学评论?
积极研究和观照网络文学价值的热情固然可贵,但毋须在评价网络文学时表现出过度的慷慨和乐观,认为它已经成为文学主流甚至超越了传统文学;也不该止步于诟病它的文学性欠缺和同质化,放大它身上的商业烙印。要清醒地看到,网络文学的文字数量虽然已经超过了过去所有文学印刷品的字数总和,但它并没有到达一个成熟的理想的高度。无论是我们所倡导的现实题材创作,抑或是纯幻想类的玄幻作品,提升作品的趣味格调和解决作品存在的伦理精神问题,仍然是所有创作者都需要深思的。
网络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评价体系的建构、价值追求的引导,俨然已成为理论评论家们研究的当务之急和所应肩负的重任。从文学的本体延伸至产业和IP,从青少年阅读到媒介融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理论探索亟待深入,各种前沿问题需要聚焦,批评要与创作相匹配,理论研究必须及时回应网络文学发展中的实践问题……
或许,评价网络文学的难度并不在于缺少文学的理论,而是评价的对象远非传统的文学文本那么纯粹单一,它是复杂多面的,融合了时代的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外来文化,包含了各个代际青年的世界观和对于现实与未来的全部想法。今天,网络文学强大的传播力似乎解决了文化的“自闭症”,甚至让我们对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期待,但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输出,网络文学在进入更大传播领域的同时,同样要接受世界性的经典尺度和人类性的普适性评价标准。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军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家身上,通常都有一种由浪漫主义情调和理想主义精神构成的唐吉诃德气质。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意味着对文学一往情深的爱,意味着为了捍卫文学的尊严和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勇敢而执着的精神。”
我们需要对文学一往情深的爱,让网络文学评论直视网络文化问题和文学现实,潜心于作家、作品研究,聚焦现象并把握趋势。我们需要这种勇敢而执着的精神,迎接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美好前景,理论与批评的学术使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