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北山区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08邓家耀
李 琪,邓家耀
(武夷学院 科研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分布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山区是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分布着许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众多名山大川和人文古迹,风景秀丽,景观奇特,奇峰古刹,异彩纷呈,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占陆地总面积近69.1%,地大面广,居住着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土地资源和林草资源十分丰富,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其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等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的重要基地,是全国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但是由于人类长期掠夺性的的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资源衰退、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山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且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福建省,山区问题也十分明显,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闽北山地生物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1],本研究以推动山区经济发展,转变山区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山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通过研究山区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总结山区综合开发的普遍性规律[2],探讨适合福建闽北山区资源综合开发的原则、模式及对策,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对提高山区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具有应用意义。
一、闽北山区综合开发的优势条件
闽北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之源,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17°12′-119°12′,北纬 26°14′-28°02′之案间,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地势蜿蜒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森林覆盖率达74.7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的美誉,也是福建省茶、果、食用菌、畜禽、淡水鱼、烤烟、油料等重要产区。闽北不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而且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甚多,除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还有九峰山、湛庐山、茫荡山、溪源庵、归宗岩、三千八百坎、熙春山、梦笔山、和平古镇等10多处省市级风景名胜区。
(一)区位与交通优势
闽北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江源头,西与江西省接壤,北与浙江省毗邻,北承长三角、西联中部区域,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闽北是承接海峡两岸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的重要战略通道和闽浙赣生态经济枢纽。境内交通方便快捷,鹰厦、外福、横南等铁路贯穿全境,与武夷山机场、闽江水运以及福银、衢南高速公路等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给地处山区的各县(市)带来了山海协作、联动发展的新机遇,既有绿水青山又加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二)生态环境优势
以“绿”著称的闽北山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使闽北山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堪称中亚热带生物宝库,为综合开发山区山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武夷山地区尤为突出,其地处地理上的东阳区,在生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印度——马来亚界,是世界同纬度带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有植物资源4000多种,其中已定名的有190科1800多种,动物资源已鉴定出5249种,其中已鉴定的昆虫341科4557种,以世界生物之窗闻名于世,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
(三)农业产业优势
闽北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特征,显著的季风气候类型,充沛的水热资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条件,其农业历史悠久,已拥有国家级、省级商品粮基地,粮食种植面积370万亩以上,总产量140万吨以上,多山的地貌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极其适宜茶、竹、木、果、药材、菌类等山区土特产品的生长,形成有茶叶、果蔬、食用菌、畜牧水产、中药材等具有南方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是福建省最大的林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是闽北天然的底色,生态是闽北的最大优势,优质的生态环境、使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创新绿色发展模式,一是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跨越。二是实现发展模式、形态、阶段的跨越,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山区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资源优势
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世界生物之窗,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组成了品类众多、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自然旅游资源集中体现在奇山秀水,森林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南平九峰山、茫荡山。建窑遗址、朱熹文化、建瓯万木林、古闽越文化遗址、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构成闽北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武夷山风景区,面积999.75平方公里,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环山而流,丹崖翠壁,山拥丛峰,水流九曲,素有“碧水丹山,秀甲东南”之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闽北山区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山区的贫困滞后是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消除贫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瓶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使山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以优化发挥,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之势,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自然资源开发不均衡及自然灾害的制约
首先是大量的山地生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加工和利用,还有部分自然资源尚处于野生采挖的自然经济状态,而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式开发,随着森林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的生长量,对山区生态系统的不断干扰和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消失,生态系统退化,使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日趋恶化,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闽北山区的经济发展。其次是区域内地质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造成资源、商品和信息的不流通。
(二)社会资源贫乏,产业发展滞后
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人口资源[3],其表现在人口素质方面。据统计闽北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高达82.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3%,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一定科学素质,意识上也没有技术方面的强烈需求。加之闽北地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沿海地区比较落后,科技生产力不强,人才资本也相对匮乏,产业群体和产业链还未形成,特色经济体系还未建立[4],使其山区的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原始,缺乏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闽北山区由于受自然地理位置和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一是市场供求信息分享不足,生产具有盲目性,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造成产品过剩。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整体效益,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优质产品的比重低,市场竞争力弱。三是闽北自然环境优越,绿色和有机应是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但在目前产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得到强化,农民的品牌意识淡薄,又缺乏统一的指导与宣传战略,未能充分利用闽北自身优势打造 “绿色健康”品牌。
三、闽北山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原则
山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然、经济、地域单元,山区的发展具有特定规律性,遵守山区发展基本规律,用生态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山区综合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为基本出发点,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坚持以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来指导山区综合开发,追求区域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闽北山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优势资源的多样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闽北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低碳旅游业、有机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进而决定了山区的资源开发是综合开发而不是单项开发,同时根据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经济技术以及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开发思路,统筹山区综合开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运行。
四、闽北山区综合开发的路径选择
山区的综合开发是因地治宜,是以山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为依据,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的综合开发,而是对山区社会经济资源的综合开发。闽北的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其丘陵、山地面积广阔,多种经济开发潜力巨大,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走山区特色发展之路,把资源转化为资本、资金、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选准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产业,着力政策牵引,项目带动、差异发展,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集中力量打造山区综合开发“五带”新格局,加快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绿色能源产业带、旅游休闲产业带、美丽乡村示范带、生态支撑带,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山区打造成一个新的增长极,以此来实现山区的综合开发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闽北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特色明显,有很大的发展特色农业潜力,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增强产业素质,做大做强茶叶、果蔬、食用菌、畜牧水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发展,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茶叶发展上,以实施现代茶业示范县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创建武夷山全国生态岩茶基地,提升以“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市场竞争力,打造“武夷岩茶”高端品牌,带动区域品牌发展,开拓高端消费群体市场,推进茶产品标准化生产,稳定茶叶质量,拓展大众消费群体。三是畜牧业发展上,加快光泽圣农、长富奶业全产业链延伸扩张,推行奶牛、生猪、肉鸡工厂化、智能化饲养。四是渔业发展上,推进现代渔业县、休闲渔业产业园区和渔业种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改造工程,抓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挥山区资源优势,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优势,打造“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大休闲”四大战略性特色性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山水生态文章,立足全域谋划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吸引力,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优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开发、一体打造,建设大景区,努力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行管、大武夷”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整体品牌,推进山区旅游养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旅游与文化融合,加快构建“大文化”体验、演艺与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全国朱子文化研学旅游基地(包括五夫朱子文化园、考亭武夷文化园)、下梅茶村、和平古镇、合掌岩万佛石窟、宝山大圣文化旅游区、建瓯美食城闽源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示范工程。二是旅游与生态融合,加快构建低碳行、森呼吸“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和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大安源、武夷源、森林生态博览园、天成奇峡、华阳山、佛子山等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是旅游与康养融合,加快构建以“禅茶、温泉、中医理疗”为特色的“大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瀑布林温泉理疗度假村、云灵山运动旅游养生度假区、茫荡山避暑康养旅游基地、白塔山健康养生度假村等健康旅游示范工程。四是旅游与乡村融合,加快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构建以“乡愁乡韵、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旅居共享型“大休闲”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着力建设武夷山花世界、建阳黄坑生态休闲集镇、浦城樱园农庄、松溪农博园等乡村休闲示范项目,启动政和县全域化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三)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促进竹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国家对土地、森林资源的严格管控,竹产品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拓展,其竹子的生产周期短,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及及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是木材最好的替代材料,市场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市场增长有空间,可持续、增收效益明显。
福建省现有竹林面积近千万亩,竹林资源丰富,量大质优位于全国前列,主要集聚分布在闽北地区,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竹产品加工是闽北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行业,是闽北山区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是山区林产品外贸的主力军,随着人们的生态、绿色意识整体增强,产品消费需求由单一的竹制品向竹文化、竹创意、竹旅游和保健等多元化服务转变,新型城镇化和电子商务新消费方式,使社会对竹生态资源和竹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进一步释放了竹产业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山区综合开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集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山区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5]不仅有利于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山区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星.福建山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综合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4.
[2] 栗艺元.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区综合开发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2.
[3] 夏于秀.武隆县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初探[J].农业问题研究,2012(2):4-5.
[4] 翁伯琦,罗涛.闽北丘陵山地生态果园结构模式与综合效益探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26-32.
[5] 那庆兰.经济开发如何实山区现资源的综合利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