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识读”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2018-03-08崔雯
崔雯
(1.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研究生,山东烟台 264000;2.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100)
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并经过“采集-构思-表达”的过程来传递知识信息、表达观点情感。然而当前中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偏低,普遍存在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写作教学内容输入单薄,学生脑中语言信息储备有限,平日所积累的常用词汇、句型、固定表达寥寥无几。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英语教学进行反思,但针对英语写作教学开展的行动研究仍略显不足。
1 文献回顾
1.1 多模态识读能力
多模态识读能力是1994年被称为 “新伦敦小组”的11名西方语言学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新伦敦会议上提出的概念。他们在1996年《哈佛教育评论》中发表了“多模态识读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A Pedagogy of Mu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的论文[1],标志着多元识读研究的开端。
国内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能产生相应的材料。他认为培养多模态识读是非常重要的,并指出多模态识读能力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来理解多种模态的语篇[2];李站子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对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具有积极地意义[3]。
1.2 行动研究
Carr&Kemmis提出行动研究是 “参与者进行的自我反思研究,以改善所接受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提高自身对上述实践活动的理解程度[4]。(1986:220)”行动研究应开始于计划,在完成计划之后开展行动,然后是观察,即行动研究的反思-反思并规划下一步行动[5]。因此,笔者借助多模态识读教学理念,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了两轮写作教学行动研究,目的是运用多模态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并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2 第一轮初步行动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所教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写作部分的表现,发现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薄弱。随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习惯用汉语思维来表达意思,知识面较窄且无法熟练运用平日课堂所学的写作策略,写作兴趣不高等结论。针对以上结论问题,笔者于2016年下半年在所教职护专业126名学生中开展了以借鉴多模态识读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念为主,并尝试通过多种手段和引入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初步行动研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2.1 计划与实施
首先,增加阅读的训练量,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已经获得和掌握资源的能力。在此阶段过程中,根据所讲文章的不同题材以及体裁如说明文、记叙文等来设计具体的教学大纲;可利用文本中的素材图片,文字信息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活动,从而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内化所输入的知识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每周让学生完成一篇120字以上的自由写作。在期中及期末进行抽查并记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成绩,该评价标准为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增加英文写作的训练量,重点加强对学生写作策略及思维的培训。教师在写作技巧讲授课堂中应以实用为原则,能使学生把大脑储藏语言材料变为口语信息并进行即时写作训练。课外学生自主写作,并采用多层次的评价反馈机制即学生互评及教师评语、会谈等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主动性。
2.2 教学观察与访谈
在2016年下半年共计16个教学周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完成课外自主写作14篇并与课堂写作训练统一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占总评成绩40%,期末考试占60%。该学期末,笔者在所教授的两个班级126名学生中以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访谈了1/3(40名)的学生,了解学生写作能力薄弱的深层原因。其结果如下:(1)学生普遍表示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数量明显增多;(2)40%的学生认为目前写作障碍来自词汇以及相关词组,而缺乏英文习惯表达的积累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障碍各占20%,语法和语篇结构方面的障碍都不足10%;(3)近60%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自主的语言积累。
2.3 反思与发现
在本轮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写作量增幅明显,写作积极性调动方面有所收获,但写作策略并未因写作数量的增加而有明显提高。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对学生进行的访谈,笔者认为,尽管初步实施了多模态识读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然而限于每周仅有的两节课堂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有效写作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教师能给学生提供的一对一指导更是缺乏。学生自主写作选题单一且仅仅关注自己的文章,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讨论。
3 第二轮基于多模态识读的英语写作教学行动研究
2017年上半年,笔者借助多模态识读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1年级2个平行教学班开展了第二轮英语写作教学行动研究。本轮教学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明确指导、实景实践、批判性框定、转化实践”四步骤多元读写教学模式为指导,为学生创设多模态的语言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和想象思考的空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3.1 多模态识读教学模式的运用
首先,教师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实景学习软件等手段使学生能够浸入到实际的生活交际过程中。如配对活动和几人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观点组成不同的队伍。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互相启发,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脉络,并把彼此的想法清晰化和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写作知识结构。
其次,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清晰的理论指导,如词组归类法、易混词辨析法、句型分析法等技巧,使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写作过程中驾驭不同的模态。
再次,开展一系列多模态批判性读写活动,关注学生审视问题的角度和层次。培养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意义的基础上,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评价、讨论。通过课堂口头汇报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和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6]。
最后,要求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平日写作所遇到问题加以总结,转化成新的适用于自己的写作技巧并进行创造,在成功和失败中获取新的认知。
3.2 教学案例分析
以笔者2017年上半年所讲教材中一篇课文为例,课文主要内容涉及学习英语策略以及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在本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文中具体涉及的学习英语的几大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应如何实施;然后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或查阅书籍等多种方式搜集、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对自己在学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全英阐述发言,学生可通过PPT课件、视频、音频等各种模态进行展示;接着教师可针对上述发言进行点评,进行整体的总结与反馈。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透彻的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且能把所积累的词汇、句型、语法都灵活的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之中。
另外,在平日的课外写作中,教师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写作系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及自主评价。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写作和汇报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在教学时可与学生共享反思日志,提出改进措施。
4 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反思
4.1 教学观察
通过第二轮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得知,学生的写作主动性和学习驱动力都有所加强。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在新型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始喜欢写作,并会主动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自由写作训练。通过对学生学期初、中、末三阶段写作任务的对比分析可发现,学生从句子表达符合英语习惯到句型结构都有明显进步。同时,笔者抽取教师日志2016年和2017年两个班级各30名学生在同一时间节点(第5、10、14周)的三次写作任务,对平均分和分数变动幅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学生的写作成绩有所提高,本阶段同比提高幅度较之第一轮更为明显。
4.2 教师反思
首先,在这种互动教学课堂中,师生的角色都是动态的。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学理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由传统的读写能力培养向多元读写培养转变。
其次,应建立“以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教学中,除了在传统意义上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进行评价。如何提高评价效果,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本研究借助多模态识读的教学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讨。通过两轮教学行动研究,发现多模态识读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有着诸多优势,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但行动研究本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不断观察和反思学生写作过程中的逻辑问题,从而进行新的行动研究。
[1]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3.
[2]胡壮麟.社会符号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学刊,2007(1):1-10。
[3]李站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4]Carr,W,&Kemmis,S.Becoming Critical:Know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M].London:The calmer Press,1986.
[5]Burns,A.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M].London:Routledge,2010.
[6]李学勤.推动教学科研,促进教师发展——“有效课堂的教学与研究研修班(一):Effective Presentations”综述[J].中国外语教育,2013(1):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