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2018-03-08梁瑞琼李嘉玲肖欣敏彭维维

卫生软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务人员人性化

杨 濛,梁瑞琼,李嘉玲,肖欣敏,梁 晴,彭维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而医学领域具有医疗行为风险性高,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容易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效能感、职业倦怠等方面产生影响。宋华调查显示[1],90%以上的医护人员感到心身疲倦,尤以心理疲惫为甚,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感到睡眠障碍,活力下降。由此可见,医务人员总体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这个群体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群体。杨惠芳等人研究发现[2],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随职业倦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关乎其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患者的生命,甚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3]。医务人员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亟待社会投入关注。研究医务人员的心理状况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调研医护人员的职业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相关性,旨在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改善职业倦怠提出建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广东省5所医院的医务人员共250人,事前征得医院领导及本人同意,年龄层次为20~60岁,采用个别施测和集体施测相结合的方法,共回收有效问卷227份。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行整理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对医务人员的基本状况调查、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3部分内容。

医务人员基本状况调查的内容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工作时长(平均每周)、所在岗位、职称、所在科室、月收入水平、家庭结构类型、子女数量共12个条目。

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为7点量表,由“从未有过”到“每天”,按近一个月的实际情况分别记0~6分。其中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条目为反向计分,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的条目为正向计分,共22个条目。Maslach将其研究的样本正态分布的上1/3考虑为高度、中1/3为中度、下1/3为低度来区分各方面的严重程度,故而情绪衰竭得分19~26分为中度,26分以上为高度;去人性化得分6~9分为中度,9分以上为高度;个人成就感得分34~39分为中度,34分以下为高度。当3个方面均为高度时,则认为有高度的工作倦怠。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项目回答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记1~4分。共10个题目,最后10个题目得分的平均分即为结果。

1.3 数据分析方法

筛选出有效数据并录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手段,提取出有价值的结果。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0.8%。本次调查的医务人员中,男性73名(32.2%),女性154名(67.8%);20~30岁129名,31~40岁70名、41岁以上28名,分别占56.8%、30.8%、12.3%;医生122名,护士81名,其他24名,分别占53.7%、35.7%、10.6%;初级148名,中级56名,高级23名,分别占65.2%、24.7%、10.1%;中专22名,大专56名,本科96名,硕士及博士53名,分别占9.7%、24.7%、42.3%、23.4%,其他结果详见表1。

2.2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各维度平均得分为:情绪衰竭(23.40±11.47)分、去人性化(10.19±6.49)分、个人成就感(24.70±9.22)分。

表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其中,医务人员情绪衰竭的中、重度检出率分别为32.60%、40.09%;去人性化的中、重度检出率分别为25.99%、48.02%;个人成就感的中、重度检出率分别为7.49%、85.46%;三个维度都处于重度的,即医务人员高职业倦怠的比例占6.17%。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55±0.52)分,处于“有点正确”和“多数正确”之间,但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Schwarzer对7767名成年人调查,在GSES上的平均得分为2.86[5])。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月收入水平、职称、所在岗位、所在科室几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不同工作时长和子女数量两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衰竭得分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经过事后多重比较,不同工作时长下,44 h及以下的情绪衰竭得分显著低于44~60 h(P<0.05),也显著低于60 h及以上(P<0.05),但工作时长为44~60 h和60 h及以上的情绪衰竭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子女数量的医务人员,子女数量为2个及以上的情绪衰竭得分显著高于子女数量为1者(P<0.05),子女数量为0和1、子女数量为0和2个及以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随着工作时长的增加而降低,但是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工作时长、月收入水平、职称、子女数量、所在岗位、所在科室几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得分

注:*P<0.05,**P<0.01,***P<0.001。下同。

2.3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其中情绪衰竭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234,P<0.001),去人性化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291,P<0.001),个人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446,P<0.001)。说明随着情绪疲惫感和工作冷漠感的升高,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降低;随着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也降低,见表3。

2.4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建立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简单回归模型,并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反向预测作用,能够分别预测5.5%、8.5%的变异;个人成就感维度对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能够预测19.9%的变异,见表4。

表3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r值)

表4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特征及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各维度平均得分为:情绪衰竭(23.40±11.47)分、去人性化(10.19±6.49)分、个人成就感(24.70±9.22)分。该问卷的评分标准为情绪衰竭感得分19~26为中度,26分以上为高度;去人性化得分6~9分为中度,9分以上为高度;个人成就感得分34~39分为中度,34分以下为高度。参照这个标准,情绪衰竭已经达到了中度水平,而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已经达到了严重的水平。相比赵玉芳等人在2004年对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6]的结果来看,近十多年来,医务人员的情感衰竭程度有所缓解,但是个人成就感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职业倦怠感情况更加不容乐观,3个维度都处于重度,即医务人员高职业倦怠的比例已达6.17%。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医务人员长时间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认为在长期的情感压力下,助人职业者产生职业倦怠感时会对服务对象丧失所有的情感和关注,并逐渐疏远服务对象,甚至会以一种非人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7]。这也就意味着在这样的状态下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容易对患者丧失情感投入和关注,进行一种“机械化”的诊疗模式,而这样一种冰冷的处理方式正是产生医患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时间在44 h以下医务人员的情绪衰竭感显著低于44 h以上者。根据劳动法规定,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 h,故每周进行加班的医务人员明显感到情绪衰竭。这提示医院管理者在对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安排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尽量避免或者减缓因为工作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倦怠感。同时,子女数量也对医务人员的情绪衰竭感产生显著影响,当子女数量在两个及以上时,医务人员明显无法对工作投入情感。结合当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们认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考虑养育二孩时有必要把职业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3.2 医务人员自我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文化所导致的显著差异。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降低,但未在性别、所在科室、工龄、职称等方面出现显著差异,这与姚永成[8]、Leiter[9]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工作时间是先前研究中并未得出的一个影响因素,这可能是与情绪唤起和生理状态有关,工作时间过长负荷过大的医务人员处于紧张、焦虑、疲惫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会显著降低机体的兴奋水平,既不利于工作的完成,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3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经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去人性化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且3个维度都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个人成就感的相关性最为明显。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主要与情绪状态有关,处于情绪衰竭和工作冷漠状态的医务人员长期处于不健康、消极的情绪状态,且集体唤醒水平较低,这样的状态会阻碍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也极有可能会带来更多失败的行为经验,导致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个人成就感因素与自我效能感本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个人的成败经验、控制感有关。由于高强度和高负荷的工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的失败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医务人员未能在工作中得到个人成就感,其对工作的控制感水平较低,从而也会显著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又会导致进一步的情绪衰竭以及个人成就感的缺失,两个因素互相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4 建议

首先,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任务,避免因为工作量过大以及工作时间过长而带来的消极、疲惫等负性情绪,保持医务人员较为合理的情绪唤醒状态,可以有效减轻职业倦怠,提高自我效能感。言语劝导也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团体辅导和心理干预来帮助提升自我效能感减轻职业倦怠。

其次,应充分考虑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感的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先前许多研究者得出了性别、年龄、工作经验、性格因素等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了新的影响因素即子女数量。因此,在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止职业倦怠的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家庭因素,可以通过缓解家庭压力的方式来减轻职业倦怠感。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在选择是否生育二孩或者更多孩子时,应充分考虑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以及该选择对自身职业状况的影响。

[1]宋 华.医护人员心理卫生问题及防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3):190.

[2]杨惠芳,朱玲勤,杨彦诏.银川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工作能力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卫生研究,2007,36(1):72-74.

[3]王富华,谢 铮,张拓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3):188-190.

[4]ZHANG J X,SCHWARZER 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Journal Article Psycholog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Orient,1995,38(3):174-181.

[5]SCHWARZER R,ARISTI B.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J].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6]赵玉芳,张庆林.医生职业倦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137-1138.

[7]CEDOLINE AJ.Job Burnout in Public Education:Symptoms,Causes,and Survival Skills[M].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82.

[8]姚永成,姚 武,孙锦峰,等.医务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14-516.

[9]LEITER M P,MASLACH C.Nurse Turnover:The Mediating Role of Burnout[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09,17(3):331-339.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务人员人性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