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配合针灸按摩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的疗效观察
2018-03-08王培鹏
王培鹏
(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中心,新乡市 453000)
脑瘫患儿常表现出系列并发症,以流涎症较为普遍。受到脑瘫流涎的影响,患儿会出现衣服长时间潮湿的情况,并且其自身身体发育以及语言发展能力将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1]。本研究选取112例小儿脑瘫流涎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康复护理配合针灸按摩治疗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2例小儿脑瘫流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男45例,女11例;年龄2~11(4.52±1.03)岁;疾病分级:Ⅱ级11例,Ⅲ级15例,Ⅳ级19例,Ⅴ级11例。观察组,男46例,女10例;年龄3~12(4.55±1.04)岁;疾病分级:Ⅱ级12例,Ⅲ级16例,Ⅳ级20例,Ⅴ级8例。本研究均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儿及家属均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以及疾病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康复护理+按摩方法进行干预。按摩方法:主要于患儿嘴唇四周、面部内外双侧施以轻柔按摩,对患儿牙部进行摩擦,控制3次/d的按摩频率,治疗15 h为1个疗程[2]。康复护理:主要对小儿的口舌训练加以指导,体现为对牙齿进行摩擦,张嘴、吞咽以及咀嚼的指导等。每次控制训练时间在30 min以上,保证训练频率为1~2次/d,治疗12 h为1个疗程[3]。观察组:选择康复护理+针灸、按摩方法进行干预。完成对照组康复护理以及按摩治疗之外,配合施以针灸治疗。明确患儿的针灸穴位,主要包括百会穴、地仓穴以及上星穴。于地仓穴对患儿的面部进行透刺,进针深度达到0.6寸之后留针;于上星穴以及百会穴进针深度达到1寸之后留针,之后进行旋转操作,保证小幅度进行,治疗时间以及治疗频率分别为30 min/次以及1~3次/d,治疗15 h为1个疗程[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TCD改变以及Gesell发育商展开对比。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TCD改变主要包括两种指标:患儿的VP(血流速度)以及PI(血管搏动指数)。Gesell发育商主要包括语言、精细运动、个人社交以及社会适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流涎等系列症状均获得显著控制;有效:流涎等系列症状均获得控制;无效:流涎等系列症状未获得缓解,甚至表现出更为严重[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4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1%(55/56),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8.57%(44/56)显著增高;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0,P=0.001)。
2.2 TCD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PI及VP水平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I水平较对照组降低,V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TCD相关指标比较 (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Gesell发育商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Gesell发育商对比,观察组在语言、个人社交、社会适应三方面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精细运动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esell发育商对比 (x±s,分)
3 讨 论
脑瘫患儿出现流涎等并发症是因为口腔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吞咽功能异常后,口腔内唾液无法正常吞咽而造成[6]。此外,患儿表现出的语言能力丧失、脑部发育障碍以及肢体瘫痪等均会对自身吞咽功能造成严重影响[7]。
针灸的应用,呈现出见效较快、操作便捷以及疼痛程度较小的特点。对小儿脑瘫流涎患者选择针灸施治,可有效减少患儿的口腔唾液,确保脑部血流量显著增加,从而使得脑部细胞具有的代谢功能显著改善。按摩方法的应用,可充分发挥其活血化瘀、舒筋活血的作用,有效改善患儿脑部组织表现出的血液淤积,恢复患儿大脑的正常兴奋过程[8]。
本研究中,对照组选择康复护理+按摩方法完成,观察组选择康复护理+针灸、按摩方法完成;观察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高(P<0.05)。且观察组TCD改变及Gesell发育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康复护理+按摩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将中医治疗效果加以充分巩固,使小儿脑瘫患者脑部血流量增加、脑部细胞代谢功能改善、活血化瘀以及舒筋活血等系列作用的发挥得以显著促进和发挥,体现了方法之间的协同效果,同李灿灿等[8]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脑瘫流涎患者选择康复护理+针灸按摩方法,积极控制疾病发展的同时,优化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1] 汤 健,张 跃,朱 敏,等.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30例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9):691-693.
[2] 李 林,宣继先,马 晶,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5):39-40.
[3] 孙梅玲,吴云岚,王丽娜,等.口腔按摩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4):39-40.
[4] 张 明.中医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流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4):115-116.
[5] 罗晓琦,孙成彦,李 宁,等.双侧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小儿脑瘫流涎237例临床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24):32.
[6] 江 崛.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4,43(18):2353-2355.
[7] 马丙祥,冯士梅,张 璠,等.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4):511-512.
[8] 李灿灿,张建奎.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流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6):124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