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03-08张叶刘根
张 叶 刘 根
1.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广东深圳 518026;2.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深圳 518081
牙髓炎以及牙髓坏死是牙体牙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若未及时进行治疗,此类患者的牙齿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可能导致牙齿正常功能受影响或丧失,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1-2]。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急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acute pulpitis)多为外伤引起,主要表现为剧烈地自发性痛[3]。慢性牙髓炎(chronic pulpitis)由于龋病等大多是慢性病变,对牙髓有长期持续的刺激,可使牙髓发生慢性炎症的过程[4-5]。慢性牙髓炎临床上分为三类: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及慢性增生性牙髓炎。慢性开放性牙髓炎又叫作慢性溃疡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又称牙髓息肉[6]。在临床中通常利用根管填充的方式治疗牙体牙髓疾病,因而进行合理程度的根管填充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1,6]。本研究采用不同程度根管填充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一定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99例于2016年8月~2017年5月期间确诊为牙体牙髓病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形成牙根尖,但根管未堵塞;无相关治疗历史;无重要脏器类疾病或病变。同时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中男50例,女49例;年龄20~79岁,平均(50.8±1.5)岁;患病类型方面:22例慢性尖周炎,急性尖周炎与牙髓坏死各20例,19例牙髓炎,18例慢性牙髓炎;患牙发病部位方面:45例前牙,31例磨牙,23例前磨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将上述患者依据影像学检测结果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划分为三组,即超量填充组、适量填充组与欠量填充组。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比较[n(%)]
1.2 治疗方法
对于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测对根尖周以及根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7]。利用金刚砂车针完成开髓处理后,将坏死牙髓组织以及钙化物等髓腔内相关内容物进行彻底的清除,对于存在急性炎症的患者则需按照现行标准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并得到控制之后再进行后续处理。利用根管测量仪并结合影像学检测技术对根管有效工作长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并通过逐号扩大的方式将根管扩大至40号,接着对管壁进行处理直至光滑,在采用生理盐水与3%双氧水反复对根管进行冲洗处理,并利用医用棉球吸干根管内残存的液体,待其充分干燥之后使用牙胶尖联合糊剂vitaPex通过测压法进行严密填充。在填充过程中需要保证患者的牙根尖处不存在异常疼痛或者肿胀等现象,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利用氧化锌丁香油对髓腔以及根管口进行为期10d左右的持续暂封。牙冠则使用磷酸锌水泥予以填充,其中适量填充组的填充物需低于根尖1mm以内,同时保证全部抵达缝隙。超量填充组的填充物则为较根尖略高。欠量填充组的填充物较一般略低于根尖2mm以上。待完成填充后,通过影像学检测手段对根管填充程度再次进行确认,以保证患者得到充分的治疗[8-9]。
1.3 疗效判定
对患者治疗期间相关临床症状予以详细的观察与记录。若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牙体牙髓临床表现得到显著改善或未见,咀嚼功能正常,且影像学检测结果表明牙体周围组织不存在坏死等相关情况,同时患者就诊的临床症状均消失且未出现病变,则记为痊愈;若治疗结束后,患者牙体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影像学检测结果表明牙体周围组织的坏死或病变情况得到缩减,未出现严重病变,则记为有效;若治疗结束后,患者牙体功能未恢复或者未见明显改善,牙体周围组织的影像学检测结果仍指示存在损坏的情况,或者疾病出现恶化,则记为无效[2,5,10]。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以及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本研究调查发现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获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中,超量填充组9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2.7%,适量填充组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9%,而欠量填充组无效患者18例,总有效率仅为45.5%。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适量填充组与欠量填充组比较,χ2=6.02,P=0.006;适量填充组与超量填充组比较,χ2=5.17,P=0.022;欠量填充组与超量填充组比较,χ2=5.48,P=0.018。见表1。
2.2 患者出现疼痛基本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三组中均存在出现疼痛症状的患者。其中超量填充组共计16例,疼痛发生率为48.5%,适量填充组有3例,疼痛发生率9.1%,欠量填充组15例,疼痛发生率45.5%。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适当填充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优于超量填充组与欠量填充组(适量填充组与欠量填充组比较结果为χ2=5.74,P=0.017;适量填充组与超量填充组比较结果为χ2=5.33,P=0.020)。而超量填充组与欠量填充组患者疼痛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9)。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11]。在环境因素与饮食习惯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牙体牙髓病的发生率呈现逐渐增涨的趋势[4,6]。牙体牙髓疾病通常是以牙髓炎于牙髓坏死等相关症状为主要的临床表现,若该病患者未能进行及时与有效的治疗,则出现牙齿功能受损等不良情况的可能较高,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5,12-13]。根管治疗主要是指结合患者患牙的具体情况选用根管,待完成消毒等常规操作后予以填充[3,14]。此种方式通过清除坏死牙髓或内容物等操作,利用尖周组织修复再生功能达到恢复牙功能,从而达到改善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3-4,14]。在此种治疗方式中,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对尖周组织予以隔绝,严格避免再次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15-16]。相关研究报道指出采用根管填充的方式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满意度亦较高[1,5]。
本研究对2016年8月~2017年5月期间确诊为牙体牙髓病的99例患者进行了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结果发现,经过治疗后三组患者虽然都获得一定疗效,但其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疼痛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超量填充组痊愈20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2.7%;适量填充组痊愈31例,有效与无效各1例,总有效率为96.9%;欠量填充组痊愈12例,有效3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45.5%。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疼痛发生率方面,超量填充组为48.5%,适量填充组为9.1%,欠量填充组为45.5%。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超量填充组与欠量填充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适当填充组与其他两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量根管填充的方式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治疗,疼痛率得到改善,临床疗效亦较好。综上所述,在对牙体牙髓病患者予以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有效手段对填充程度进行检测,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确定根管长度结构,保证顺利进行适量且有效的填充,从而改善和提高临床疗效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张卫国.多次根管疗法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J].吉林医学,2014,35(13):2883-2884.
[2] 李巧影.一次性根管适充治疗牙体牙髓病及对咀嚼功能的影响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4):2071-2072.
[3]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根管治疗技术指南 [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5):272-274.
[4] 闫福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规范化诊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49(3):133-137.
[5] 齐乃申.一次性与多次根管填充术治疗牙髓炎临床对照研究 [J].临床军医杂志,2016,44(9):947-948.
[6] 陈婷婷.生物陶瓷材料iRoot SP糊剂在根管填充治疗中应用的疗效[J].中国处方药,2017,15(8):66-67.
[7] 张志欣.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J].中外医学研究,2015,(8):122-123.
[8] 戴丽萍.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效果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6):3973-3974.
[9] 纪涛,徐静.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探讨 [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1):45-46.
[10] 沈文博.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5):104,106.
[11] 赵江涛.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J].医疗装备,2016,29(10):142-142,143.
[12] 张君琦,韩锋.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研究 [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0):70-71.
[13] 张斌.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研究 [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3):6378,6380.
[14] 寇玉玲.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的疗效观察 [J].当代医学,2013,(25):90.
[15] 杨成毅.不同程度根管填充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研究 [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17):43,45.
[16] 周宇峰.不同程度根管填充对牙体牙髓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J].医疗装备,2016,29(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