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调查研究
2018-03-08周楠
周 楠
所谓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一些列方法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管理行为。随着中国初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自由灵动的天性得以保护和发展,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让他们共同头疼的问题——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有的教师对于混乱的教室无可奈何,有的教师对于沉寂的课堂束手无策,甚至有的教师偏颇的认为:教不教是我的事,学不学是学生的事。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对课堂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去积极的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国内关于中学课堂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为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例如,陈时见(2003)从发展的视角,基于有效的取向,从概念、功能和变革等三方面对课堂管理进行了阐述。龙汉武(2009)提出了中学班主任六维课堂管理模式,即实施文化管理,确定目标价值;实施信息管理,广开沟通渠道;实施知识管理,探索科学手段;实施艺术管理,挖掘和谐途径;实施权变管理,力求与时俱进;实施执行管理,注重协调落实。班主任要统筹协调好着六方面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国内关于中学课堂管理的实证性研究较少,采用的研究方法也较多借鉴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例如,谢美华、黄友泉、雷万胜(2004)调查研究了初中生对班主任品质、性格等方面做出的评价,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新时期初中班主任所表现出的品质和性格的现状,并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建议。徐捷(2008)对当地427名中学班主任在班级目标定向、班级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和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班主任在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工作年限和学历层次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并在文章中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一些教学管理上的建议。徐咏韶(2013)以职业中专学生对调查对象,考察了专业教师课堂管理的现状及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操作标准和方法。
国外对课堂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非常的丰富。有些研究从理论高度阐述和分析课堂管理,例如Brandi等人(2008)在分析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后,指出学校必须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让学生满足自己所需的同时还能准确高效地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和任务。Robin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日常规范不仅是课堂管理的基础,还为课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环境。研究还从结构、规则和监管三个角度对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有的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为课堂管理开辟了不少新的思路,例如Deborah(2017)从学校核心课程与校方咨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学校课堂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的研究从实际调查出发,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例如Demirdag(2015)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对课堂管理看法的不同源于他们对课堂管理的环境和方式看法的不同。该研究同时也对237位中学教师进行了课堂管理自测的调查,发现课堂管理能力不足的教师会有更多的课堂纪律问题,也会比有能力的教师使用更多的惩奖方式。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课堂管理的定性研究大多只是简单的理论分析,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定量研究中大多只考察了的调查对象对课堂管理看法或评价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全面系统地分析个体差异因素对课堂管理的影响。此外,定量研究中大多是将同一类型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专门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各年龄段的初中学生作为初中学习阶段的主要群体,不仅反映初中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初中教师的整体课堂教学管理水平的情况。因此,调查分析各年级、各班对班主任教师使用课堂活动的情况和规律,并考察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对教师课堂管理评价的影响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武汉一初慧泉中学初中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初中班主任老师课堂管理的基本情况是什么?(2)这些基本情况表现出哪些规律?(3)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对班主任老师课堂管理评价有哪些影响?探讨这些问题,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意识、提高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效果、指导初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具有很实际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武汉一初慧泉中学的150名初中学生。其中男生77名,女生73名,初一学生53名,初二学生45名,初三学生52名。他们大部分都是武汉市江汉区的本地生源。虽然同一年级的调查对象都来自同一个班级,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家庭背景都相差较大,因此这些调查对象对班主任老师课堂管理工作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内城市初中学生的总体评价情况。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5%,表明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能够接受并完成该调查,因此该问卷调查可以在初中学生中应用。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年级。第二部分是根据Sandy(2010)设计的中学老师课堂管理自测调查表(SACM)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而成的中学教师课堂管理工作评价调查表。调查表采用李克特五度量表,答案从“总是使用”到“从不使用”分为五个等级,依次对应5到1五个分值。为保证被调查者自由、真实地填写,所有的问卷均为匿名。调查结束后,我们使用SPSS19.0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处理,以得到平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相关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描述性分析
表1 初中学生对班主任教师课堂管理
通过SPSS19.0对34项初中班主任老师课堂管理工作的评价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极小值、极大值、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并对每项课堂活动的均值进行降序排列,如表1(只保留均值排名前五项和后五项,中间各项省略)。结果显示,在总共的34项工作中有31项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均值都在4.00以上,这说明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给予积极和肯定的评价,班主任在课堂管理工作中表现出中上等水平。具体来看,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最高的五项依次为:Q1、Q9、Q11、Q27、Q3。不难看出,初中学生对于班主任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的评价最高,例如均值排名前三的Q1、Q9和Q11。排名前三的课堂管理工作都涉及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执行和反馈,这说明学生在对班主任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Q27和Q3要求班主任教师尽快熟悉并认知每一位班级成员,并且主动监控课堂情况。这不但与学校赋予班主任的职责密切相关,也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最低的五项依次为:Q28、Q25、Q4、Q29、Q26。由此可知,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在使用班级规定中的标准、态度和方式上评价不高,例如Q26、Q4和Q25。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班主任老师可能不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处理违反班级规定的学生,因为班主任还担任教学及班级管理等其他工作任务;第二,初中学生正处在心智逐步发育完全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认知,他们不希望班主任老师较多地干预他们的学校生活,当班主任老师真正介入或干预时,他们的预期也许会与班主任的处理意见不符。因此,初中学生对班主任在执行班级规定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不尽满意。此外,初中学生对班主任关于自身的了解和关心程度的评价不高,例如Q29和Q28。这说明,初中学生对班主任给予自己的关心和了解的期待值一直很高,但是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疏忽,或沟通方式不畅等原因,对学生个体的关心和了解较少,导致信息交流不平衡,使得学生普遍认为班主任老师都不够了解和关心自己。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广开渠道,拓展方式,寻找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多元及适宜的场合和内容,以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师生彼此信任,气氛融洽,互助互爱的班级气氛,为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学生个体差异因素对班主任老师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年龄的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差异性
我们将调查对象分为大于等于14岁和小于14岁两组,其中年龄大于等于14岁的学生有91名,占总数的60.67%;小于14岁的学生有59名,占总数的39.33%。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年龄均值都在14岁左右,符合现在初中学生年龄结构和特点。对上述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大于等于14岁和小于14岁的学生对Q6“我的班主任主动让学生们参加到班级规则制定过程中”(Sig双侧=.001)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3.9781和4.5763。这说明,年龄稍长的学生对班级规则制定参与度的评价比较低。这可能与初中班主任对全龄初中学生都使用同一班级规则制定标准,而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希望自己更更多地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年龄稍长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与到班级规则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做自己言行的实施者和监管者,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来为班级管理服务。第二,大于等于14岁和小于14岁的学生对Q28“我的班主任用各种方法去了解学生的背景”(Sig双侧=.001)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2.8901和3.6271。这说明,年龄稍长的学生对班主任了解自己的程度的评价比较低。初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在自己的心智,身体,个性,想法等各方面都在发生不断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很可能是颠覆性的。因此,班主任需要把他们作为一个变化的个体来认识,深入到学生中去,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他们制定出适合他们自身背景和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2、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差异性
调查对象中女生有77名,占总数的51.33%;男生有73名,占总数的48.67%。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相当。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第一,男女生对Q1“我的班主任熟知并落实各项教学步骤”(Sig双侧=.021)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4.5065和4.6986。男生明显相比于女生对班主任老师落实和执行课堂教学的评价较低。这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差异有很大关系,男生较为马虎,而女生更为细致,会更关注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并理解班主任老师工作的辛苦和付出。第二,男女生对Q10“对教学目标,我的班主任做出清晰的解释”(Sig双侧=.017)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分别为4.5325和4.2603。男生明显相比于女生对班主任老师关于教学目标解释的评价较高。这是因为,男生自主学习性不高,对于学习目标有时也不一定十分清楚,所以很需要班主任老师直接的目标阐述和学习指导;而女生自主学习性较高,会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不满足于老师仅仅对学习目标的解释,还希望班主任老师能对学习目标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和解释。
3、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的差异性
我们将调查对象按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分为三组,其中初一年级学生有53名,占总数的35.33%;初二年级学生有45名,占总数的30%;初三年级学生有52名,占总数的34.67%。被调查的各个年级学生人数基本持平。对上述三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对Q4、Q15、Q21、Q22、Q23、Q28这六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班主任课堂
总体来看,对Q4、Q15、Q21、Q22和Q23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三年级、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对Q28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和初二年级。普遍来说,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在这六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的评价的均值都是最高的,而初二年级在这六项课堂管理工作上的均值都是最低的。这说明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班级规则制定,了解目标完成情况,对学生有期待或要求,引导课堂行为及处理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等管理事务上。这可能与初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入校时要树立良好的班规班风,初三年级班主任应对中考,对学生管理工作投入更多有很大关系。
三、结论
(一)主要发现
(1)具体来看,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课堂管理工作评价最高的五项依次为:Q1、Q9、Q11、Q27、Q3;评价最低的五项依次为:Q28、Q25、Q4、Q29、Q26。总体来看,初中生对班主任在课堂教学的准备、组织、实施、引导和反馈等方面的评价较高;他们对班主任在班级规则的制定标准、执行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评价较低;他们对班主任在了解学生背景、动态、思想等方面的评价较低。(2)不同年龄的初中学生对“班主任主动让我参与到班级规则制定过程中”和“班主任会用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背景”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对“我的班主任熟知并落实各项教学步骤”和“对教学目标,班主任做出清晰的解释”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在班级规则制定、教学目标完成度、对学生期望及指导、课堂教学行为、解决违反班规的行为、了解学生背景等几个方面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
(二)对初中老师课堂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初中老师在课堂管理工作中,要施行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性别和年级等各项差异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中要做到有针对性。例如,老师应积极调动年长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管理者,并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多做贡献。同时,也要多与年长学生沟通,走进他们的心里,与他们交心,成为他们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中的朋友。又如,老师要多关注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导致的特殊需求,并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老师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为男生落实各项教学活动上,因为他们大多马虎,不太在意老师在教学活动上的布置和要求,因此需要老师投入额外的精力。此外,女生对自己学习的计划和安排更加仔细,因此也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并反馈学习效果。
其次,初中老师之间应该建立相互学习机制,建立互补互助的师资培训模式。例如,让新手型老师与熟手型老师或组成学习对子,或搭班上课,这样可以让新手型老师学习到更多关于课堂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成熟的课堂管理策略会被更好地应用在初中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最后,要加强老师的课堂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意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各科老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和水平,以达到一名合格初中老师的标准。初中班主任老师应该发挥自身特长,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同时,教学单位要重视老师的培训学习,努力为老师们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交流通畅、功能齐全的学习平台,让老师们能有改变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管理能力的机会和环境。
[1]陈时见.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J].理论探索,2003(6):5~8.
[2]龙汉武.中学班主任班级六维管理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9(7):48~50.
[3]谢美华,黄友泉,雷万胜.初中生对班主任品质要求的调查研究[J].德育透视,2004(9):99~100.
[4]徐捷,肖庆延.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171~175.
[5]徐咏韶.促进有效教学的课堂管理调查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教学研究),2013(4):45~48.
[6]Simonsen B,Sugai G,Negron M.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J].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2008,40(6):33~40.
[7]Lester R.R,Allanson P.B,Notar C.E.Routin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classroom management[J].Education,2017,137(4):398~412.
[8]Deborah K.B,Blair S.M,Marianne W.Novice School Counselor’s Experience in Classroom Management[J].Journal of Counselor Preparation and Supervision,2017,9(1):33~62.
[9]Demirdag S.SELF-ASSESSMENT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REFERR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New Trends in Educ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2015,6(2):45~55.
[10]Washburn S.Self Assessment-Classroom Management(SACM)Tool[J].Center on Education&Learning/Equity Project,20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