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看,促进分类行为该这么做

2018-03-08文丨王笃明

杭州 2018年6期
关键词:意向设施公众

文丨王笃明

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首要环节,其中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及行为实施又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源头,从根源上决定了该系统工程的成败。因此,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研究居民垃圾分类的心理与行为阶段,确定哪些因素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意向形成及行为意向到行为的转化,对于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制定生活垃圾管理相关政策、引导和促进居民实施源头分类行为就尤为重要。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前端的分类收集,又包括后期的分类处理,既离不开宏观的政策法规约束,又离不开微观的心理行为促进,此处仅从微观心理层面就如何促进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及行为提几点建议。

垃圾分类的心理行为阶段,通俗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愿不愿分。这是指公众的垃圾分类意向,即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受个体的环境态度、责任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只有个体有垃圾分类的意向,愿意分类,才有可能对垃圾分类,因而公众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向的提高就成为首要环节。

会不会分。有了垃圾分类的意向,愿意分,接下来还有可能遇到另一个障碍,就是如何分、怎么分的问题。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垃圾,由于居民缺乏相应的知识,不知道该归入哪一类,该如何处理,这也是导致没有进行分类的重要原因之一。

方不方便分。即使居民愿意分,而且又会分,仍有可能因为不方便分而最终没能分类,这主要受一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诸如厨房中要备两个垃圾桶,小区中缺乏相应的分类垃圾桶或分类垃圾桶没能发挥其作用等。在人的垃圾分类意向不是很强时,凡此种种细节因素均会阻碍垃圾分类并正确投放。

针对这三个阶段,可从以下几点来促进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

其一,强化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分类意向与知识。

增强地铁、公交等各类公共场所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等相关内容科普、宣传的比重。这类宣传力度的强化,既可以提升民众环保意识,有利于垃圾分类工作,又可以提升公众科技素养水平。这需要政府宣传部门的调控。

突出直观感性宣传、危机意识宣传,继之以分类知识宣传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直观感性材料来适度宣传某类行为的危害,较之理性的宣传以及益处的宣传,其效果更好。例如对于戒烟宣传,呈现因吸烟而导致的病态的肺部照片,然后再呈现相应的指导建议,其效果远好于“吸烟有害健康”或“戒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以及一些科学数据的理性解释说明。同样,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中,可以考虑采用直观感性材料宣传一些垃圾不分类的严峻后果,比如王久良的作品《垃圾围城》《塑料王国》等都是很好的材料;然后继之以如何垃圾分类的相关细化操作性知识的介绍。这样一方面可以诱发公众的环保危机意识,解决“愿不愿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众垃圾分类知识,解决“会不会分”的问题。

条件允许情况下,采用隐性宣传措施。广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内隐的阈下宣传有助于消解受众潜在的抗拒心理,使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传递的信息,这也就是植入式广告如此盛行的原因。因而,如有可能,在影视作品或游戏中间或插入垃圾分类相关的场景或信息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公众误解的澄清。我们前期的调研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公众在解释其为何没有进行分类时,普遍提及的一个理由是认为自己即使分类了也没有用,因为看到(或听说)环卫工人或垃圾处理部门根本就没有将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清运车来了都是一起装走。这就严重影响了其分类的意向。因此,相关部门很有必要通过宣传或公开后续处理流程来澄清公众的这一误解。

↓垃圾分类志愿活动 李忠/摄

其二,完善分类设施以保障公众分类行为的执行。

确保分类设施完备。不仅仅是确保分类设施配备完善,更要通过对一线环卫工人的教育等措施来确保分类实施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为公众接触到更多的是一线环卫工人的言行举止,其行为影响也更为直接。

增设自动回收设备。自动回收设备的可用性水平要高,其设计要基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确保居民接受并容易使用。

增加分类设施的情感化、人性化设计。通过垃圾分类相关设施情感化、个性化的设计来激发、引导公众的垃圾分类行为。

猜你喜欢

意向设施公众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四个有所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