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路径研究
2018-03-07孙红岩张爱霞
孙红岩 张爱霞
摘 要: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给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培养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全方位提升,以适应时代要求。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心理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239-02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建设高质量心理服务体系,为社会培养思想过硬、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教育者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具体到高校心理服务体系就是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塑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阵地。
伴随着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视听内容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与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虚拟性以及平等性。可以说,新媒体是现代数字传播革命的产物,影响所及从语言方式、表达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思想方式,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形成新的作用模式。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新媒体技术的忠实追随者和广泛使用者。新媒体正在从思想、思维、行为等各方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优化调整,才能使该课程真正助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才能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1 提升师资队伍
教育事业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媒体时代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面对、研究、使用好新媒体。一是树立新媒体思维。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全面客观地认识新媒体,既要看到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心理教育的信息量、拓宽了心理教育的渠道,又要看到海量信息导致大学生的焦虑、迷惘、交际能力下降、价值观扭曲,给心理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二是提高新媒体使用能力。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让教师充分了解并学会使用各种新媒体,掌握其特点和发展动向,用新媒体了解学生,和学生沟通交流,提高新媒体使用效率。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才能真正走进当代大学生了解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社会栋梁之才。
2 完善课程体系
面对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对话模式等方面形成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研究时代需求和学生需求,构建符合学生兴趣和成长特点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心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针对学生心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校专业分布特点,并且要充分考虑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新变化和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充分调动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一是公共必修课程,即覆盖全体学生的“大课”,一般是一两百人同时上课,对学生进行以发展为主线的教育,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环境适应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情绪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障碍识别与防治等。二是专业必修课程。即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关必修课程,旨在提升自己综合专业修养,提高心理判断力,能够了解别人的同时更好地反观自己,比如营销专业开设营销心理学、教育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三是特殊群体选修课程。该课程跨自然班进行,以模块形式出现,集中那些有特殊心理需求群体,比如失恋、网络焦虑、适应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进行团体辅导。
3 更新授课内容
研究发现,长时间以来,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氣氛死气沉沉,教师逐渐失去热情,授课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不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变化解决学生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使课堂效率低下,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要想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应该注重“量体裁衣”,满足个性化需求。一是阶段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往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大一学生刚入学,面临适应问题、学习困扰多,大二恋爱问题表现比较突出,大三在适应大学生活之后会出现自己如何定位、如何设定目标的发展性问题,大四学生出现考研、出国、就业等一系列新情况,要求心理教师抓住焦点,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内容,提升课堂效率。二是群体性。不同专业人群的心理需求不同,内容上要充分调研,有针对性选择内容。学生通过媒体很容易获得的信息可一带而过,重点挖掘共性问题、焦点问题、热门问题,解决困扰,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
4 创新教学模式
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课程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授课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守旧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模式,具体来说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种方式”,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一个“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改“我讲你听”的模式为“你讲我评”,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建设中去,提升课堂效果。“两个结合”就是要做到公共性大课和专题性小课相结合,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彼此成为有益的补充。在新媒体视阈下,结合新媒体的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改革授课模式就要充分使用“三种方式”即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情感融入课堂、把热点带入课堂、让民主之风吹进课堂,调动音频、视频等新技术,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让他们主动融入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积极建构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5 调整评价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也不同于其他专业性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成长,因此,目标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而是重在体验、提升。以往的课程常采用理论考试、分析案例的方式进行,无法衡量学生理解、使用、探索、体验的实际效果。在课程评价方式调整上,一是可增加“自我剖析型作业”。自我剖析,顾名思义就是剖析自己,把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重新审视,通过自我剖析和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学生通过剖析认识自我,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改造、升华自己。二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如网站、班级微信群等。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以及观察学生之间的交流来了解课程的实际效果,实现评价学生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教育成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一丹.新媒体视阈下的军人心理健康教育[J].政工导刊,2015(7):11-12.
[2] 左军占.新媒体与新宣传:美国军事心理作战的新思维[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1):56-60.
[3] 杨鹏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6(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