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环境适应性教育问题探究

2018-03-07金文心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新生内涵对策

金文心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转型,高校新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常常出现不适应、难适应的现象。导致适应性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因素。文章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变化的环境因素对高校新生的影响,结合部分工作案例,给出高校辅导员关于新生环境适应性教育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教育;高校新生;内涵;对策

适应,意味着改变和调整。对于背井离乡、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来说,来到大学,就是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在新的空间里成长和发展。这种环境的变化和空间的替换会给新生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引导他们,为他们指引捷径,点灯引航?这是对高校如何做好新生环境适应性教育的拷问。

一、新生环境适应的主要内涵

(一)適应崭新的居住生活环境

在环境变化中,最直接影响新生的就是生活环境之衣食住行。以上海某高校为例,来自北方的同学,可能会对南方冬天湿冷的天气抱怨连连;来自乡镇小城的同学,可能会对繁华都市的熙熙攘攘怨声载道;来自蜀菜行家的同学,可能会因甜滋滋的上海菜“绝食”数日。不过可喜的是,从我们发放的问卷统计结果来看,上述方面对新生适应新生活的影响比较小,受其影响的同学占新生比例非常小。以饮食为例,学生普遍对学校食堂的伙食满意,至少是基本满意,可以凑合,认为不适应的同学占少数,大一新生对学校伙食的满意度较高,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同学。只有极少数同学因一直不喜欢、不适应上海的饮食而日渐消瘦,该部分同学体质水平的下降直接导致新生的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其学习与生活等其他方面。出行方式的不同则引起了新生对社会发展关注点的变化。

(二)适应差异化的社会风俗

随着全球化、共享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的差异对新生快速适应新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弱。比如,关于地方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外地生源听到本地同学用本土方言进行交流时持正面态度,多数同学选择无所谓,有近40%的被调查者愿意用心去听去融入。调查结果较为乐观,同学们虽然都感受到了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在,但是基本没有产生排斥心理。虽然求学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并未造成新生的不适,但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可能因为自身城市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无法在新环境中融洽相处。下面提供一个新生案例。

学生A,来自某学习压力繁重、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教育大省。其最大的爱好是学习、读书,性格较为内向,每日必须按时睡觉,按点起床。而与其同寝的其他同学则来自教育氛围较为宽松、繁华开放的省市,这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喜欢夜聊或玩电脑到十二点,有点大大咧咧。学生A因为一直不满另外三名同学,而与其他同学渐行渐远,甚至出现了闹矛盾的情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新生生源地城市的文化背景不同,会导致其行为方式、气质性格等不同,难免会有些新生在刚刚进入大学还未完全适应独立交往的情况时,因为城市文化环境差异导致的行为性格差异而闹矛盾。

(三)迅速走进高校校园人文环境

相比中学,大学的时间一下子变得自由了,曾经紧逼不舍的老师不再管你了,曾经单调的学习生活突然丰富多彩了。这样突然改变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就要根据新生的适应、转型情况而定。

十年寒窗苦读,四年重点名校。高中时代,同学们把高考作为终极目标,目标唯一,方向明确。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目标而缺乏学习动力,看似宽松的学习环境仿佛一时间成了部分新生的软肋,使得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要想赢在起跑线,不落后的话,就必须要越快越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适应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新生环境适应性教育的建议对策

(一)开设丰富的课余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

调研结果表明,面对大学各种课外校园活动,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觉得新鲜、有趣,表示会积极参加,但也有15.95%的被调查者对此不感兴趣,基本不参加校园活动。近年来,新生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与前辈交流了解到大学校园活动的风格。因此,新生并不会因为刚刚进入学校就表现出比高年级学生更积极的态度。

在所有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了对外出旅游、考证、参加学生会组织和参加竞赛等活动的强烈兴趣,这几项的比重要高于其他一些校园活动,打工赚钱比重相对最少。对于这一现象和结果,我们发现考证、学生会和竞赛等多为与学生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好处,增加其个人简历的含金量,侧面体现出90后学生“凡事求结果、现实化”的思维模式。

1.以一线学生工作为基础,做好院系的学生活动统筹工作,要求各院系的学生活动紧密贴近、切合实际。可联系专业特色和教学模式,设置一些专业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专业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新生更快地适应专业学习。

2.增强学生工作或学生活动在寝室社区的影响力,尤其是新生社区,做到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内心,为学生做,为学生想。对于新生而言,刚刚来到大学,面对各式各样的课余活动,很有可能会因为不知选择哪一个而导致最终全部缺席,久而久之,新生就会产生抵抗力,对课外活动不感兴趣,喜欢宅在寝室。因此,加强社区与院系的联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活动走进社区,不管学生多忙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而且环境轻松,容易让新生放松下来,全身心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去。

(二)把好校园文化入口,提升学生所获信息质量

如果把高中看作鸟笼,同学们被束缚着,那么大学就是天空,给你翅膀,让你自由翱翔。随着信息多元化的不断升级,高校越来越多地加强与校外的对话,大量开放的信息、不定项的选择对新生适应校园环境产生了很大冲击。新生刚刚进入大学,就要直接接受来自各行各界的信息。然而,此时的大学生多处于青春发展的成长适应期,缺乏对新环境全面客观的认识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意识处于尚未成熟之际,带有很多的地缘色彩,无疑影响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

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成为新生适应新生活的有利条件,把开放的校园文化所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转化为学生的优势,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入学阶段,携手学生走好第一步。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应多与学生沟通,多走进学生宿舍,多组织班级活动,发掘一些较为活泼的、较有主见的同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这部分同学的魅力影响其他同学,增强集体凝聚力,讓新生能够很快在陌生环境里找到一个温暖的“家”。通过这样的团结互助方式,一方面,拉近新生与新生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面对各类信息时有倾诉的对象,不用憋在心里;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凝聚力的强化,可以增强新生对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信赖,使得学生不因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新识而羞于与其沟通交流,这样有助于辅导员于第一时间给予学生处理信息的建议。

开学后,主动引导新生畅怀接纳开放的校园文化。虽然他人的帮助必不可少,但新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最关键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可在形势政策课、班会课以及第二课堂设置一些相关课程,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巩固“三观”,摆准评判标准,以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姿态敞怀融入校园文化。

(三)建立学生多种微群体,加强学生的交流

在多元的开放式校园环境中,同学们的文化水平大部分都是相近的。为新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学生工作、思政教育辅助新生快速成长的重要任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旨在指导和帮助新生解决适应性的问题,尽快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大学生活,培养起可以让整个大学生活都受益的行为习惯。

例如,开办主题成长小组,包括读书小组和电影小组。读书小组的内容不限,每次一名同学或老师会与小组同学分享他的阅读感想,涉及侦探、哲学、儿童文学等等,小组成员每每在温馨的交流中发生智慧的碰撞。这样的方式不仅引导甚至强迫同学们多读、多想,而且能够帮助同学们逐渐养成定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的习惯,拓宽知识面,增厚文化底蕴,依托新生微群体,加强新生的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四)重视多方队伍联动,提高对环境变化和新生适应的关注度

新生入校后,提高辅导员对新生的关注度,加强辅导员贴近新生生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调查显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向辅导员寻求帮助的同学明显多于其他被调查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将环境变化的介绍融入各个环节,协同班主任、导师等不同队伍,共同加强对新生环境适应性的教育。

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是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的,环境适应性作为最基础的内容之一,需要首先被关注。我们应牢牢立足降低影响因子这一目标,完善具有普遍推广性的教育方法,对新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新生尽快解决因环境因素不同导致的新生适应性危机,保证新生顺利、快速地适应新的大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米克热木·沙衣布扎提,吾买尔江·牙合甫.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教育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05):53-54.

[2]杨煜.大学新生环境适应能力教育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391-392.

猜你喜欢

高校新生内涵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挖掘习题的内涵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MOOC模式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