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2018-03-07杨安宁
杨安宁
【摘要】建设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而且锤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首先介绍了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了其基本特征,最后分析了其建设模式。
【关键词】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014JGA390)。
目前,我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很多地区出现“用工荒”,工厂招不到员工,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就业难。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固然与其“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有关,但也從一个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距离。普通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技能培养的好坏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密切相关。因此,普通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刻不容缓。
一、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掌握企事业管理及营销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生产、服务等第一线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几年在校的学习,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企业管理及营销知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最主要的短板是岗位技能。重点高职院校有国家及省级单位的大力扶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容易很多。普通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绝对主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难度相对较大。诚然,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及营销情况进行较逼真的模仿,能够获得一点相关方面的体验,但是模拟一万次不如实战一次,只有进行与市场完全对接的岗位实战操作,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二)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形象说明了能力与职业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能力,是不能胜任一定的岗位的。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降低标准,违心去就业,不可否认,大都能找到一份工作,毕竟社会上有太多的企业或岗位缺人。但是这种就业是低档次的就业,是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旨相背离的。我们所探讨的就业是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符合人才培养标准要求的就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好了,学生通过实战化的训练,岗位技能大大提高,完全能够应对此岗位的各种技能挑战,这样的毕业生才是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毕业生初到岗位就能轻车熟路,还有谁不喜欢呢?还能就不了业?因此,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三)关系到教师素质的提高
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训练实惠,而且能给教师带来很多的学习与成长机会。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现实情况呢?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这种指导工作吗?非也。毋庸讳言,目前,普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有一部分具有行业或企业经验,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校外生产性实训,但是这个比例很小,绝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虽然很多院校号召教师挂职锻炼,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岗位练兵与培训,也确实有很多教师响应这种号召,积极参与各种锻炼,岗位操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这种机会相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群体来说较少,且力度不足,这种简单的锻炼与培训难以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全能型教师的要求。
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迫使相关教师必须先熟练操作知识与操作流程,然后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岗位的实战性操作。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岗位操作的实战性
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市场实际对接的真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种实训要求学生必须依据企业的操作流程来进行,必须熟练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安全知识,同时做好身份的转换,由单纯的学校学生转变成企业的短期操作员工。在实训期间,学生进行岗位实操,承担岗位责任,完成岗位任务,实实在在学到岗位的操作技能。
(二)岗位操作的就业导向性
毋庸置疑,所有高校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一个终极目标——就业,普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通过岗位的生产性实战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熟悉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掌握岗位操作的技能,便于就业。这种操作的目的就是培养市场急需的有用人才。
(三)管理形式的企业性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数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也是如此。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作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提供场地及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生产性的操作岗位,安排师傅现场指导学生的生产、销售及管理;二是学校根据和企业达成的实训协议,安排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按时到岗进行生产性操作实训,实训教师配合企业师傅对实训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
三、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种模式
(一)校企平等共建模式
在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这种模式最为常见。其运作方式一般是,校企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共识,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及相关设施设备,学校组织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岗位生产性操作,完成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时获取一定的报酬,实习生毕业后可以优先到这种实训基地就业。在这种模式下,校企双方是平等的,没有谁优谁劣之分。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企业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很难找到契合点。即使双方经过较大努力能够合作成功,但很难持久。
(二)企业主导模式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学校处于弱势地位。企業根据自己的生产进度情况,安排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便于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同时,企业也获取了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根据自己的进度来安排,没有考虑到学生应该实训的时间,而学校由于经济条件、基础设施设备有限,不得不有求于人,虽然可以开展生产性实训,但是效果不一定十分理想。
(三)学校主导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占据主导地位,课任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岗位实训,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取得好的成效。毋庸讳言,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流程习惯被打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最后不了了之。
(四)学校独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由学校独资完成。课任教师可随时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性岗位实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获取岗位的操作技能。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实训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最为有利。但也有不足:首先,多数学校财力有限,难以进行;其次,这种岗位实操具有片段性特征,耗材严重;再次,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宁愿把仅有的资金投入到校内实训室建设中,求得四平八稳,因为校内模拟不会出任何乱子和风险。
(五)教学团队独资形式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很多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呕心沥血,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岗位生产性实战操作,团队教师个人或集资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此心可鉴,但时常好心办坏事,尽心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铺垫,但常常会给领导落下一个利用学生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口实,疼心。
总之,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考虑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只要有利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师岗位指导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就业,各种模式都是可以尝试的。
【参考文献】
[1]谢梅花,刘中爱,席曦.“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长江丛刊,2016(36):221.
[2]陈年.浅议职业院校“共享型”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工业与设计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17(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