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让语文有滋有味
2018-03-07曹翠
曹翠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彰显“语文味”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审美教育,对彰显“语文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彰显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审美教育;“语文味”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美的看法,语文课上的美育则源于语言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剖析作品的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感。语文是有滋有味的,在教学中,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文化积淀去深刻地品读作品,从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产生对文本美感的认同与赞赏,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和创作的欲望。如此,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便能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儒雅的人文气质,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便会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如何利用审美,让语文更加有滋有味呢?
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激发美感
儿童有着爱美的天性,但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是非常短暂的,有意注意的能力也不是很发达;再有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学作品非常抽象,不是那么生动。因此,如果只凭借教师的语言,往往难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利用多种途径,创设审美的情境,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感染力,教师饱含激情地进行教学,就能很轻易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审美的需求。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利用这些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一下子就能引领学生进入唯美的情境中,不但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受到熏陶,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审美情境,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多媒体利用声光电多种资源,集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逼真地再现出课文的种种情景,无疑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重视施教者自身美的因素,创造美的氛围,同样也能创设美的意境。
二、咬文嚼字,细读品味,升华美感
大凡流传于世的美文,均是笔者悉心推敲,字斟句酌后的成果。在小学课本中,这样的美文不胜枚举。在教学中,加强关键字词的品读、辨析,充分挖掘其深层含义,对理解文章中心,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能激发起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从而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小学课文中,还有一类这样的文章。它们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一种科学的美。这便是在教材中占有一定分量的说明文。在平时的教学中,稍不留意,我们就很容易被文章的内容所惑,普及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却忽略了其作为语文教材而不是科学教材的真正用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学生很容易理解语言,但却很难体会文章美在何处。在教学中,我加强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加强对文章说明方法的分析,促使学生从关注内容开始关注文章的结构,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从而能关注文章语言上的严谨,结构上的富于变化,使学生在读说明文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美。同时,也使得这节课更像是一节语文课,而不是科学课。
三、字正腔圆,朗朗书声,抒发美感
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所讲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对文本抑扬顿挫地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
对于课文的朗读,我们不仅仅是读得正确流利,还要反复吟诵,方能进入情境体悟到文中感情。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或者名篇中精彩片段的鉴赏,我们可以采用读听鉴赏的办法。通过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朗读,不管是自己读还是听别人朗读,都可以获得一种极美的心灵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承转起合,声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转折变化,将文字转会为声音,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悟,定会荡涤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直到学生获得审美的能力,变为一种生命的自觉。
王国维先生曾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写道:“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展,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与智之手段。”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着力于全面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的语文课有滋有味。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3]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2003(10).
[4]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1.
編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