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2018-03-07孙金平
孙金平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上所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其实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就是学生的德性培养应回归儿童生活。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回归儿童生活”的课程理念是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的。下面,我们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九课《会变脸的水》第二课时的教学《水灾来了巧逃生》来粗浅地谈谈品德课堂教学怎样回归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积极的生活指导。
一、对儿童的生活指导要“真”
什么是“真”,“真”就是儿童真正在过的生活,课堂就是要着眼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儿童在课堂模拟的真情境中获得生活指导。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道德与法制》教材选取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面临的、要解决的生活难题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活指导,就要从教材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个个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活动,引领孩子们从课堂出发,从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个层面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然而,教材的情景与儿童有着时间差距和现实距离,是难以身临其境的。如:《水灾来了巧逃生》一课可以安排精彩的情境模拟,这种情境模拟的教学形式,缩短了距离。本课设计的情境模拟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水灾发生时不同危险情况的预演,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多媒体的渲染,加之适当水灾逃生道具的准备使用,为学生在教室中创造了一个“真事件”场域,让学生在演练活动中感受、运用各种自救方法,为学生日后生活中如遇水灾,能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自护自救的方法和技能作准备。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反复碰撞、融合,自然有了真体验。
二、对儿童的生活指导要“小”
什么是小?“小”就是教学找到一个精当而巧妙的切入口,就可以造就灵动的课堂教学,这个口就是教学中“点”的选择,这个“点”必须着眼于学生实际。《水灾来了巧逃生》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水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的方法和技能,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情境模拟,要精心预设。具体来说,关于水灾逃生方法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切忌难度过大,课堂虽然热闹,但演练效率不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个难点,如果能找到一个精当而巧妙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校园这个独特的场景展开演练,让学生在教室选择逃生物品,来到模拟逃生校园制高点的楼房顶部,挥动标志求救,尤其是制作简易的救生器材逃生,在短短数分钟内,学生仿佛现场经历了水灾逃生的种种状况,这样的生活指导,从学生的小视角出发,培养的是学生因时因地,巧妙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三、对儿童的生活指导要“实”
对学生的生活指导,要凸显一个“实”字,“实”就是着眼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序地扎实地设计教学流程。《水灾来了巧逃生》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水灾逃生时的自救自护方法。教学时如果只让学生讨论交流,是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师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极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想,如果这节课一开始就进行情境模拟,学生毫无知识经验和实际认知,能够预料到学生表演的浅尝辄止和随意性的结果。因此,教学流程必须着眼于学生实际认知来设计,可以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预热,课堂《水灾逃生小报》的学习巩固,逃生视频的综合学习,最后才是“水灾逃生演练”。正是这样富有实效的安排,情境模拟与教学内容吻合,提高了学生遇到水灾自救的能力,推动了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的生活指导训练过程是扎扎实实的。
四、对儿童的生活指导要“巧”
我们对学生的生活化指导要“巧”。“巧”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获得道德认知。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我们的课堂可以巧妙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小品表演、小竞赛、故事会、编儿歌、作宣传画等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在创设的愉快氛围中,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參与活动,进而激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健康的道德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是否形成的最好检验。《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使课程与儿童生活的世界相联系,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推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