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8-03-07万智微
万智微
摘 要: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责任做好识字教学的工作,有义务帮助学生习得更多的语言文字,以此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识字;小学语文;基础;教师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生的识字环境虽然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识字教学工作依旧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把只需要学生“会认”的文字当成了“四会”(读、写、讲、用)文字来教授,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些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在机械的记忆中难以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难以从课堂和教材的禁锢中解放出来,难以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启蒙人,一定要做好识字教学工作,优化课堂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对此,我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展有趣的识字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任务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若教师要求其端坐于课堂之上,不仅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还会降低学生的识字兴趣。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开展一些有趣的识字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文字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开展了“考考你”的游戏活动。在熟读课本和理解记忆生字表中文字的基础上,我自制了一些美观的字卡,里边的文字就是文章中需要学生掌握的9个生字。然后平均将学生分为两拨,并引导其分开相对而站。接着学生每人手拿一张字卡和对面学生进行“相遇”,遇见谁就要读出对方字卡中的生字,如果读错就要接受惩罚,为大家表演一首诗歌朗诵或者抄写课文。学生在听明白游戏规则后,都跃跃欲试。游戏开始后,学生都情绪高涨地参与到识字学习之中,不仅没有产生畏难情绪,还很快地就读出了字卡上的生字,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样的集体参与的识字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完美地达成了教师的识字目标,更提升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扩展学生的认字空间,丰富学生课堂识字容量
教师的识字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还要根据汉字认知特点来扩展学生的认字空间,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识字教学资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完成识字任务。结合汉字的“音”“形”“义”三个特点来给学生刺激,从而帮助学生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汉字所代表的含义,提升汉字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自选商场”时,我首先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自选商场吗?你知道什么是自选商场吗?”这样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的话题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超市”这一概念。这一思考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自选商场四个字的理解和记忆。通过阅读课文,我引导学生学习了这些文字的表面含义,但却难以让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的文字含义,若此时依旧让学生反复诵读、抄写生字表中文字,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我将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拿到了教室当中,当学生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时,都兴奋地大喊着物品的名称。这时,我与学生一起对照着实物,制作出了一张张的标签并将其贴在实物上,然后学生对照着实物来学习标签中的文字。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效结合了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识字技能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汉字也不例外。与其每天监督学生机械地记忆繁多的汉字,不如教会学生寻找汉字的书写规律,从而引导其进行汉字分类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识字技能。
例如,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把象形字与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采”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画:画面中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正要采摘果实的手。通过形象的图画来理解采字的具体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此外,在与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识字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汉字进行合理归类,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形声字。如,同一种形旁的汉字可以进行归类学习,因为它们在语义上往往会存在较大的联系,如“褐”字,大家熟知的字面意思为一种颜色,但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发现,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代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这时我们可以将它与“补、被、衬、裤”等归为一类,这样就不会混淆偏旁字首,也能提升汉字记忆的能力。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识字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白洁.文化视野下的小學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游岩平.以陶为师 构建小学语文“自学—研讨”教学模式[A].福建省陶研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
[3]周满荣.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文本资源的挖掘[A].江苏省教育学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