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式
2018-03-07黄琤玮
黄琤玮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启发,属于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学生去机械复述音乐作品,而是要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音乐鉴赏能力、节奏感知能力、表现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不仅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题中之意,是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鉴赏力
音乐学习应该学什么?其实反观我国小学阶段的整体教学工作,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音乐课程对学生心灵的陶冶、情操的培养意义远超过技能的表达。尽管新课改展开多年,但我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误区。本文对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亟须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音乐教学的发展做出启示。
一、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意义远超过对学生音乐教唱的意义。当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我国的音乐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教唱地位,教师往往会一遍遍教学生唱歌,却忽视了学生本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兴趣、先天条件的不同,对于音乐技能的学习也会有所不同,强求学生去掌握歌曲的演唱等,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所提高或者专业化,反而会使部分学生感受到压力,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其实远比教学生唱会什么歌曲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教学生,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音乐节奏中感知音乐。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乐器,尤其是常見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手铃等,这些乐器都比较方便,在小学音乐课堂较为普遍,学生对于乐器的加入也会有很大的兴趣。当乐器融入,当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随着歌声打节拍,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去感知音乐,对音乐的理解也会相应的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为学生日后的音乐学习做铺垫,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对音乐的掌控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音乐的教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启蒙式的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音乐的种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音乐。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在鉴赏力的培养方面,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音乐课堂中,在学习一首新的曲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情境,谈一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情感等。在某次教学中,笔者也别出心裁,让学生为诗歌《编梦》选择配乐朗诵的音乐,这在音乐课堂上是一项较为创新的尝试,当时给学生《月光》《爱之梦》《春之歌》三首歌曲作为选择,最终在学生的公投之下选择了《爱之梦》作为诗歌的配乐。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仅是让学生选择歌曲寻找到情感抒发的最恰当点,也能引导学生在比较歌曲中有所感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学科属于艺术门类,要带领学生寻找美、感知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发现音乐的美。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才能创造的,而音乐作为艺术门类,需要每一位学习者有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表现意识,教师能够借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自由”,感受到快乐,发现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音乐进行进一步的发挥创造;将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给学生展现的机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通过歌唱、绘画、文字、诗歌、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在长期的坚持中,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发展,逐渐学会创新、乐于创新。
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音乐始终都是一门舞台的艺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表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上台演唱、表演,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其实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身的气质,并且进一步得到发展。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前景。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与发展,并且尽可能为学生寻求舞台表演的机会,如学校的联欢会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需要完成的。
小学音乐教学承担着将美传递给学生的责任,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教学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月剑.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4,19(6):113.
[2]王军.谈音乐教学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0,17(3):73-75.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