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2018-03-07肖祖建
肖祖建
摘 要:培养人才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人才和环境是互相成就的。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去发挥创造。培养学生创造力就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任其自由飞翔。
关键词:创造力;小学音乐;培养方法
以前音乐的创造力被局限在作曲上,其实它不仅仅如此。关于音乐的每一项实践活动都可以带来很大的创意创新,音乐的思维是永远不会被局限的。教材的改革带来了诸多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授学生唱歌认谱,而是多了更多灵活的活动,音乐课带给学生更多做游戏一般的快乐和自由创造。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他才会融入课程中,那么他才会很好地吸收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利用和创新。学生对音乐课的认可,有助于他们全身心投入,进而开发创造性。教师能做的就是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在放歌时可以让学生闭眼想象,听完后让他们述说自己脑海中略过的画面,是春天还是冬天?是雨天还是晴天?让他们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从《欢乐颂》中他们听出了什么?作者当时的心情他们能体会到吗?这种方法对他们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开发作用。
老师在教完歌曲后,还可以让学生将歌词改成自己喜欢的事物,也许是动物,也许是植物,他们可以分享给大家,也可以唱出来,他们会知道一首曲子并不是仅仅适合一种词,他们会知道,啊,我自己也能写词,我真棒,从而给他们自信和再次创造的热情。还可以鼓励同学们一起将歌曲进行编舞,充分发挥大家的想象。比如歌曲《歌舞青春》就極具韵动性,尤其适合大家一起跳。这个时候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他们来自己编舞跳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为了让大家看看欢快的音乐和悲伤的音乐在乐器选择上面的差别,教师可以鼓励大家自行挑选打击乐器对歌曲进行配音。三角铁、碰钟、铃鼓这些普通的乐器都可以拿来表演出各种不同的感觉,有的学生尝试用新的乐器,比如玻璃瓶和一只简单的笔,就可以敲出一段美丽的乐曲,这些都要加以鼓励。偶尔老师可以让大家根据一首歌表演情景剧,或者是表演经典的童话故事,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这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对歌曲《找春天》进行情景剧的编排,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各种打击乐器还有道具。然后学生按组上台表演,有人用彩色纸剪出小草和花朵,展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有人模仿风的声音,和小燕子还有柳树一起对话;有的小组又唱又跳,展现了春天的喜悦。同学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自己就可以创造出富有乐趣的场景,教师应该加以引导,不可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为学生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老师融入课堂才不会使学生约束,老师独立于课堂外就会让学生不敢挑战老师的威严,他们会自觉上课坐端正,双手背于身后。这样的课堂是不自由的,不利于开发创造。老师应该和同学们一起唱歌、一起游戏,这样才会让孩子们觉得亲切,才敢放开自己,展现自己。音乐课不同于普通教学课,更多时候要的是学生的积极,而不是“老实”。给学生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而不是听老师口头述说,让他们大声地去唱,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争取表现自己。让他们自己更多地敲击打击乐器,他们才会更精通,这样的知识是书本和老师不能直接提供的。音乐上很多东西都是要自己体验才会做得更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趣的动画,贴可爱的贴纸。学生都喜欢可爱一点的或者具有动感的东西,所以他们那么喜爱动画。如果将他们喜爱的事物带入课堂,那么他们将会把更多的关注和积极性投入课堂。在听一首歌时,如果老师播放一个相关的动画,看着与歌词契合的画面,学生便会感到生动有趣,也更有利于掌握歌曲。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黑板上贴一些贴纸,营造更活跃的氛围。
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培养学生个性
给学生简单创造的机会无论是简单地改编一首歌的歌词,还是改编一段曲子,教师都应该随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生的创造力是没有尽头的,有时候大人想象不到的歌词,他们或许就可以想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多多鼓励他们,不要磨灭他们的积极性。
争取更多地让学生来表演唱歌、跳舞、演奏,也可以组织一个小团体表演歌舞剧。让他们做课堂的主角,让他们把音乐课当成自己的秀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展示和创造。不要把学生拘束在课堂里,当然如果他们愿意主动表现自己,更是要欢迎。保持音乐课的开放,不拘于形式。音乐课不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着,学生在座位上老老实实坐着。现在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表现自己,老师给学生提供舞台。老师要灵活变通,以求激发学生更多创造的热情。
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时代的要求才能长久生存。教师应该走在前头,培养创新人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作贡献。施特劳斯曾说,音乐是人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民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费承铿.音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