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过程“悦”写越有味儿
2018-03-07郭明志
郭明志
摘 要:作文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活动,在高段习作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段作文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框架;浸润过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纵观中高段学生,从“写话”到“习作”过渡,写不好作文无非一是平时缺乏观察和积累,没有材料,写时“无米”;二是有了材料,却又不知如何组织,要么照范文的框框套,千篇一律,要么就信笔所至,想到哪写到哪,杂乱无章;三是心理压力大,一写作文,“叫苦不迭”。因而,在班级我采取了小组作文,颇有成效。
所谓“小组作文”,即有意识地把我班学生分成五个组,每组七人,组员由不同层次、不同文风的学生互相搭配。小组作文绝不是“放羊式”的自主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计划、自主选题、自由写作、自我阅读、自我评议的过程,是作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一、选材:在合作中积累、丰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主要的。写作应教会学生做好写作前的材料积累,而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一)分享阅读,素材积累更丰富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先读后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阅读不仅要达到一定的量,还要对阅读内容读通读透才能拓展写作思路。
“小组作文”倡导学生分享阅读。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分享交流,学生的素材积累更丰富,便能迅速找“米”下锅。
(二)辛勤采蜜,素材储存有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写作源于积累。小组作文素材储存的有效方法就是“辛勤采蜜”——将看到的、想到的内容记下来。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材料就会源源不断。
(三)共读生活,素材提炼有灵性
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翻开学生的小组作文本,有写学校生活的,如《一堂音乐课》《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班第一》等;有写家庭生活的,如《家庭小事》《偷看电视》《窃读记》;有写社会生活的,如《扫墓记》《理发记》《快乐的烧烤》等;有写人物的,如《我们班的三个王》《我所敬佩的“八大家”》《我们班的“搞笑王”》等一系列作文。
二、构思:在思辨中成型、提炼
构思就是通常所说的打草稿。它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渴望拥有“读者”,渴望获得一种成就感,渴望自己的计划构思得到“赏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限的,通过自主基础上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和激励,使之可以不断获得写作的灵感,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
(一)不拘形式,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1.说作文
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周末作文,让学生写“第一次”,结果很多学生嚷嚷着:“老师,写什么呀,我不会写。”于是,我让他们在周末尝试着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却从没做过的事情,做完后回忆回忆,并把这件事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2.议表达
写作往往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得妙文
学生在畅所欲言后,加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情动而辞发”,表达一气呵成,异彩纷呈。例如,第一小组方××的习作语言幽默诙谐,生动有趣。“可谁知,陆熠真就‘归隐山野,不问世事”;看着妈妈要“变天”的脸,我只好奔赴“刑场”……剃刀在那个人的头上麻利地搜寻“猎物”,看到不顺眼的就“满门抄斩”。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却展现了我班学生个性化的文笔。
(二)多元开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魏书生老师认为:“学生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反而束缚手脚,反而不会写文章了。”习作本身就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过程,在开展习作教学时,要努力让学生的习作思路开阔起来,学会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1.找作文
一次,作文题为《我的老师》,刘××同学这么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我们的老师最真实的评价。他们在三尺讲台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下课时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上课时老师是我们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发现我们有什么不懂,他们会十分耐心地一一解答。老师就如同一把火炬,照亮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方××同学这么写:洪老师长得高高的,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戴着一副眼镜显得他知识非常渊博,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洪老师非常和蔼。记得那一次,我在抄回家作业时,没把导B写上去,结果第二天同学们交回家作业时,我吓得不知所措。我以为我一定会挨批,逃不过这一劫,结果洪老师只是慢慢地走到我旁边,和蔼地说:“没关系,补起来,下次别忘了就行。”
2.寻不同
同样是写《我的老师》,两位同学思考的出发点不同,习作角度也各不相同。
三、成真文
学生写作时往往容易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就是假。为了能写好作文,从《作文大全》《小学生作文辅导》等抄袭写作内容,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养成爱说谎的不良习惯。因而,多元化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四、修改:在评价中自省、提高
张中行先生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中间停一会……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修改、评价作文时,要注意“双色笔”的运用,用蓝色笔修改,用红色笔写评语。
“评”是为了促进“写”,是为下一次更好地“写”。在评的过程中,学生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学生获得被人注意和尊重的快乐,于是产生了新的写作热情和动力。
(一)自由阅读,主动评价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批改同伴作文非常细心。也非常认真,而对同伴写得评语的关注度超过关注老师批语的关注度。实施小组作文,轮到写作的同学,他们会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前面同学的作文,并写出修改建议及评语,期待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作出反应。
(二)小组交流,共同提高
在小组内,学生互看作文,互长知识,学习别人的观察方法,学习怎样选材,怎样谋篇布局,还能从别人的作文中积累好词好句,使自己的作文更加优美。轮到小组习作的学生既能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又能因受到表扬而信心倍增。
(三)家校共议,信心倍增
老师每周只需收七本作文本,大大降低了批改作业的量,却提高了作文批改的质量,对每篇作文写的评语,也有及时性、针对性。作文本发下去后,教师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欣赏最近几天的优秀习作、优秀评语,从遣词造句、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方面给予实际的指导,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李××《尴尬的时刻》一文: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向这位叔叔学习,给比自己需要的人让座。不一会,到了站点,我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低着头上了车,我赶紧喊道:“老爷爷,您来坐。”说完还特别高兴,等他一抬头,我頓时傻眼了,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叔叔。这时,全车人的目光都聚集到我身上,我惭愧得满脸通红,尴尬极了。
家长评语:看似尴尬,却要为你让座的行为而点赞!
经过自己评—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这样的多主体评价,这样的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参考文献:
陆红缨.尝试小组作文教学[J].新语文学习,2013(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