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活动课的实践策略分析
2018-03-07夏廷
夏廷
摘 要:小学课程中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品德,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程开展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实践是这门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活动课的实践能够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主要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活动课的实践策略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实践策略
一、把社会文化融入课程中来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方面是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学习,这两个都注重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我国的社会文化加入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社会相对复杂,孩子年龄较小,在他们的眼里,没有种族差异,没有文化差异,也没有阶级差异,最适合接受好的社会文化,如果直接将社会文化加入到他们的课程中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将社会文化加入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将复杂的社会文化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解我国的社会文化。把活动课程加入社会文化,能够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对外界的文化和事物更加了解,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将健康的社会文化知识加入到小学生的课程中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社会文化生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學唱《爱我中华》,小学生拉着手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是将社会文化加入小学生课程中的一个很好的案例。通过教师对小学生讲授这些民族知识,学生不会从心底歧视其他民族,也不会认为汉族和其他民族是不平等的,在他们的心里,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我国的民族知识,我国一共分为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是有差异的但又是很团结的,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到一起组成了我们强大的中国。教师还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将我国其他的社会文化加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总之,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与我国社会文化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
二、增加实践活动到课程中去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想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要多进行实践。将课堂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还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引入生活中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最后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小学阶段就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是行动的主体,所以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该做到帮助他人、善待生命、敬畏自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安全性,但是教师不能够因为小学生行动能力不够强就剥夺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多一些人员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在实践之前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己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教师带领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践应该增加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体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去春游,所有的生命都处于萌芽状态,通过刚刚生长的花草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还可以一起合唱关于春天的歌曲,例如《春天的故事》《春天》,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春游的过程中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尽情地感受大自然为人们带来的恩赐,让学生亲近自然并且热爱自然是教师带领学生春游最终的目的。其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为老人收拾房间,陪老人聊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想。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采摘,摘葡萄、摘草莓、挖红薯等,很多学生对自己吃的东西都会有一种疑惑,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田园生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源,要先将植物的种子种下去,通过泥土的滋润、水分的浇灌以及阳光的照射,才会发芽,才会生长,学生通过田园生活的体验能够了解到更多生活化的知识,还会做到不浪费粮食。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课程,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设计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带给学生更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
参考文献:
[1]张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开展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16.
[2]王翔.论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课程的重要性[J].新课程,2015(27):28-2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