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处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判断问题
2018-03-07袁珺
袁珺
摘 要: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如何对此作出价值判断,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处理好这一环节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展现了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判断,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航路开辟意义;价值判断;教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促进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世界开始真正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不仅给欧洲内部的社会、经济带来重大变化,也开启了西方对东方长达数百年的大规模殖民活动的序幕,给亚非拉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因此,人们对新航路开辟的价值认识也就有着很大不同。
不同教材在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有所区别,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更有着很大的不同。
结合我看过的刘琴、陈成、彭禹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谈谈启发与感想。
一、对于新航路开辟意义的不同教学设计
刘老师强调地理大发现不是一件事情,而是群體行为;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些国家;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物产的传播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贸易范围扩大的认识,说明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同时引导学生从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各地区的交融。最后通过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简单分析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陈老师突出人类文明的融合,这种交融给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一个契机,使世界发生巨大变化。这种交融最先是在经济层面,这就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文明地位并不对等,欧洲起主导作用,直接带来自身的发展。陈老师也利用《新航路开辟后物产的传播图》,详细说明高产农作物的传播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速增、西方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带来更为巨大的思想冲击。
彭老师提醒学生要把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他特别强调“地理大发现”一词反映了欧洲中心论,反映了不同文明的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不尽相同。他充分利用菲律宾拉普拉普纪念碑和麦哲伦纪念碑遥遥相对的图片来提出一个问题:一边是纪念麦哲伦航行,悼念麦哲伦的死亡,另一边是纪念拉普拉普,而他的成就是杀死了麦哲伦。这种矛盾该如何理解?由此正式抛出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从欧洲的视角拔高到历史进程与个人作用的问题上。
二、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价值判断的教学和指导
根据不同的价值判断、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的课堂预设,可以有侧重、有详略地选择材料,重新安排教学内容。我认为这部分内容需要突出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地理大发现是一个时代、一段进程,它包括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时期进行海外探险的国家、路线和发现的地区都远超过新航路开辟,这些探险活动不限于远洋航行,还有陆地跋涉,这以后,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地理概貌基本都有所认知。
“发现”一词虽体现了欧洲中心论,但人类历史发展状况早已说明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必须承认一些国家、民族在一定的时期或阶段常会在一些方面或领域占主导地位。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可以抓住以下方面:
1.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是随着新航路开辟,各地区在经济上联系加强,早期国际分工逐渐显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二是人类历史开始由分散走向统一,世界历史开始真正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各地交往与联系,尤其是文化上的交融日益加强;三是验证了地圆说的正确。
2.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第一,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第二,欧洲通过开辟新航路领先于世界,而后又通过殖民扩张维持着这种主导地位。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看待那些杰出的航海家,如何去评价他们身后紧随而来的殖民者?我们该站在物质文化发展的角度去肯定这段历史,还是站在道德善恶的角度去谴责这段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影响是双向的,航海家本身以及航海活动对当地造成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却拉开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上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政治上,越来越多的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上,殖民地文化遭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源于新航路开辟,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利局面也起源于斯;非洲黑奴的血泪、美洲畸形的经济形态、中国近代的屈辱、许多地区文明的中断……这些都成为欧洲领先世界的代价;同一位航海家,对欧洲而言是英雄,对殖民地而言却是侵入者,他们既推动了许多地区的近代化,却也摧毁了这些地区古老的文
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些矛盾冲突?
欧洲人带着寻金和传教两大动因前去探险,在“发现”新地区后,他们必然要将这里的财富带回欧洲,将他们的宗教信仰留在当地。于是在经济上世界各地区日益紧密联系,在思想文化上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开始展开,推动各地区的近代化进程。然而,这些活动是以欧洲人为主动,不管他们主观意愿为何,对其他地区而言都带着掠夺性和强迫性,黄金白银从“被发现”地区流向欧洲,对这些地区今后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与灾难;文化的差异也使基督教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虽然很多国家接受了基督教,但是当地人民却深刻地感受到本土文化的削弱甚至消亡。
最后,我要求学生积极思考一个对现实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如果再有一次人类历史的大飞跃,我们如何做到人类社会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不要再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学生提出应该加强各国的交流、沟通,各方自觉维护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基本利益,要追求互利多赢;可以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国际立法和公约的制定,限制不人道的举措;每个地球人应该接受足够的教育,完善自身的道德,在利与德之间做好选择,提高自觉意识。尤其是他们认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还原到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毕竟任何人在当时的时代中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苛求他们,但是我们应该以他们的行为为鉴,放眼未来……我觉得历史教学在这类问题的探讨中将不断得到升华。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类似问题的处理
总的来说,对重大历史事件很难给出一个所谓标准的或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不同角度会有不同侧重,不同立场甚至会有完全对立的观点,但有几点原则还是应该遵守的。
1.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应更多地从宏观角度进行把握,对于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推进人类社会进程的方面应该予以基本肯定与认可,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2.进行价值判断必须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自然物质、精神文化和社会政治。评价人类的活动应从过去的索取意识转向责任意识,更关注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相处,关注人类为保护自然做了些什么。精神文化的繁荣进步是我们做出价值判断的重要因素。知识、科学、理论等认识活动是人类求真的重要保障;道德伦理是净化灵魂、趋善除恶,它的最高要求在于求善;人在精神上不仅追求“真”和“善”,而且还有追求“美”的欲望,人们在创造和欣赏美的事物时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激动。
3.坚持一分为二、全面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事件的消极影响,应慎重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比较利弊,而应将之放到动态发展的历史中去,尤其应加强防范意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4.对某些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不必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结论,就好比菲律宾那两座纪念碑,两位宿敌两两相望却又和谐共处,菲律宾人认为两人都是值得纪念的大人物——麦哲伦为菲律宾人带来了宗教信仰,而拉普拉普则是不能忘怀的民族英雄!
高中历史教学中,类似新航路开辟意义的价值判断问题还有许多,期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梧桐.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II)[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2]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M].商务印书馆,2002.
[3]张書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J].历史学习,2005(10).
[4]韩海林.新航路开辟影响再认识[J].中学政史地,2007(4).
[5]于沛.关于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J].历史研究,2008(1).
[6]王学川.论历史价值的本质和存在形态[J].理论与现代化,2007(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