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习窗外的那缕阳光
2018-03-07郑洁
郑洁
摘 要:努力营造一种“真学习”的课堂生活,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讲出来。“学进去”的关键是“理解”,“讲出来”的关键是“建构”,两者是一个完整、完美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真学习;学进去;讲出来
当我们精心准备了一节课,自信地走进课堂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却遭遇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教得满头大汗,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则是兴趣索然。这样的一节课教师像在唱独角戏,学生的收获甚微。为什么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而“学讲计划”直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建构一种“真学习”的课堂生活,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讲出来,我感悟深刻。
一、名副其实地“学进去”
“学进去”就是让学生看进去、听进去,教师首先应当在备课方面下工夫,充分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理解力,当前教育提倡一课一得,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知识点都涉猎,学生最后反而学得都不扎实。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我设计教学时抓住:“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七十多岁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累还是不累呢?请同学们默读思考,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这个时间不要觉得是浪费,有时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他们智慧的碰撞会给你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果不其然,学生通过抓住课文对天游峰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一句句地分析,一致同意这位老人乐观、热爱生活,为了游客能游览这里优美如画的美景,所以他愿意默默地奉献,不觉得累。这里的体会是深刻的,因为这是通过学生一遍遍地朗读、交流、体悟所得来的。他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里。课堂最大的成功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全情投入,自主参与。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走进去。
二、睿智自信地“讲出来”
“讲出来”是指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正确清晰地表述出来,从而反映学习的效果。有个故事:高考尘埃落定时,记者采访一位高考状元有什么学习窍门和方法,令记者吃惊的是当时这位状元正在田地里干活,家徒四壁,唯独满墙的书柜,他平时就喜欢读书。他的爸爸是一位地道老农民,豆大的字不识一个,什么造就了这位才子呢?原来听他父亲说:每次孩子回家,都会让孩子讲今天所学的知识。就这小小的习惯成就了这位高材生,不得不说这位老农民父亲是普通的,但又是伟大的。这个事例不正说明学生要能把所学习的知识讲出来吗?这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消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如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时,首先我给孩子们介绍发生这件事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同胞们惨死在日本军队血淋淋的大刀下时,我军还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救下了两个日本小姑娘,这种壮举是多么的神圣,聂将军慈父般的爱超越了国界,是的,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是无辜的,以致最后把她们平安地送回了国。让学生领会这种大爱无疆。学生们充分朗读、想象、体会后,我让学生设想40年后他们见面的情景。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请学生读出来。有的同学读得声泪俱下,听得学生眼角闪着泪光。我觉得学生们学进去了,并且睿智地讲出来了。由此可见让学生智慧有主见地讲出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真正地“学”才能自信地“讲”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进去”和“讲出来”的关系,两者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如何把学和讲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我觉得首先要抓好一个衔接点,那就是兴趣下的自主性。陶行知在一次演讲中曾把鸡抱到讲台上,先按鸡头让其吃米,鸡不吃。然后,放开鸡,而鸡恰恰自己找米吃。这个演示意味深长地揭示兴趣成就了自主性,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有了兴趣,教师只要做站在学生后面的参与者,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这课,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用曲线画出描写老人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写感受。这对学生较简单。然后我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课文为何要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和文章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文章用天游峰的险和高为下文表现那位已上了年纪的扫路人的朴实、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为游客们清扫出洁净优美的环境做了铺垫。两者一联系这句话就成了纽带,恰恰这一问就为学生理解老人的精神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轻松地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掌握住要点,让学生在真学中讲出来。
著名作家秦文君曾写下这样一句富有诗意的话: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而“学讲计划”毫无疑问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外有着无比明丽的风景,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与希望。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