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读于“乐”
2018-03-07崔伟娅
崔伟娅
摘 要:晨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们上好课的前提。早读课上,学生们拿着语文课本大声朗读,虽也书声琅琅,但总觉得效果不够好。孩子们大多为了背书而读书,有口无心,方式单一,在背完书后就无所事事,为了应付检查而张口读书。基于以上现象,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早读课效率进行一番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式;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四个能力协同发展,中心环节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标准分阶段目标中,小学高年级阅读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演变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明确地把理性的判断转变为感性的体验,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文章的自由表达和感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受到优秀作品的鼓励。
在小学阶段,朗读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晨读教学,结合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对如何进行高效的晨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提出了一些自身的做法。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大脑最清醒、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提前明确早读课目标,才能做到坚持不懈、有的放矢。例如四年级上《幸福是什么》一课,笔者在上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1)跟读,注意停顿节奏变化。(2)文中“智慧的女儿”,她的智慧表现在哪里?(3)你觉得你的幸福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早读课里合理地分配时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了“指航灯”,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有意意识”,这样才能达到深入理解、记忆课文的最终目的。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阅读的兴趣是形成阅读良好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要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早读课,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学生早读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自由读、分小组读、学生领读等传统方式外,笔者也创新了一些早读课堂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1.朗读结合音乐,渲染美境
笔者尝试把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联系起来,使得学生进行美的深层次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如五年级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父亲不顾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在朗读时,配上《天空之城》等哀伤音乐,让学生能在读的同时,心灵上能引起共鸣。
2.朗读结合影像,具化美境
影像视频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学生常常对思想内容难以把握,有的描述伟人的事迹,有的记录了一段历史,教师如果单单解读文字,就会显得很单薄。如果借助一些优秀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则事半功倍。如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影片真实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日子,展现了新中国的雄伟英姿,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朗读时就可以爆发出不一样的情感。
3.朗读结合竞赛,升华美境
当学生转变思想,从“想读”到“会读”之后,笔者趁热打铁,结合了一些竞争方式来达到最后真正的“乐读”。
(1)引进当前一些比较热门的节目来丰富形式,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来提高词汇量和朗读水平。
(2)举办小组和个人的竞赛。如影片片段的配音大赛,经典片段的表演比赛,从发音到肢体语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把竞争从班内逐渐拓展到学校层面,让全校师生都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建立属于本校的朗读特色,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热情。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早读课的管理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中的一员。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朗读,作为老师,就必须先渡自身的朗读“修为”。笔者就自身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提高朗读水平。
1.了解一些常用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语气、体态等,什么时候该停,什么地方该重,用什么样的语气和体态来表达,都是很有讲究的。
2.朗读的时候不单单要注意一些技巧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的情节,读出课文要表达的情感,需要教师反复地朗读和揣摩。
3.作为教师,朗读的作品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要扩大自身的阅读量,各种形式的文体都试着去读,去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朗读。
早读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它却是一天学习的开端,它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当天的学习状态,教师有责任用好这短短的时间,充分地引导学生完成朗读的任务,形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早读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秀军.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8).
[2]陈芳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9):17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