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探析
2018-03-07何瑜
何瑜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推向了教育的热潮。而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成长阶段接受的基础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但是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的关注,不难发现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依旧存在着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不完善之处。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小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学校和家长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阶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体魄。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改变教学空间狭隘现状,以拓展活动丰富教学体系
由于之前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受到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其次,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空间还是有限的,这就会限制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发挥。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学生体育课的高度重视。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走课程综合化道路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种类越来越多,学科门类越来越复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如何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社会朝着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课程综合的优势也将更加明显。当前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科的综合化特性,并且在学科设置上也突破了以往的界限,不同学科之间如果能有效结合到一起形成诸如合科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综合类型课程。小学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如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便会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造成了课堂学习气氛沉闷,更是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以及教学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因素。学校和教师应当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分析,改变教师教学模式,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本人在小学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分析,并从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包括在一些日常训练项目中,将原有的教学活动设计为比赛的模式,学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小组之中开展训练,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堂更加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之前,学校的课程内容更多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而现在的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人们不仅要具备竞争意识,还要有合作意识。这种趋势下对学校的德育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要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内容改革朝向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就越来越显著。
六、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單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
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闪光点。特别是针对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及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感。通过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独有的特点。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体局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体育课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同时它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关键因素,在中学生今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实现体育教育的持久性发展,教师就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魏飞.浅析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J].学周刊,2013(5):8.
[2]武卫东.如何实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学周刊,2014(32):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