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7苏逢春
苏逢春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给传统特殊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针对如何在特殊体育教育教学中运用素质教育等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措施,希望以此落实素质教育,全面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宗旨是将特殊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因此在特殊生体育教学中,在教给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体态美,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从而提高体育素质。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对提升学生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文将就此对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探究与分析。
特殊学生相对于正常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前必须进行教学诊断归类,为他们提供更科学的教育环境。由于生理缺陷容易引发心理冲动,所以特教体育教师必须懂得运用医学、心理学方面知识,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
一、提高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对身有残疾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并不意味着可以干预残疾学生选择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教师必须尊重他们自身的个性差异,切实使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让残疾学生懂得除语言、文化、科学知识以外,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更多地帮助他们了解自我,把握自身存在的意义,让他们更好地为自己做出抉择。具体操作如下:
1.加强基本技巧练习,掌握运动基本技能。更多地让残疾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严格要求技术要领,为残疾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保证自身健康水平。由于自身缺陷导致特殊学生的锻炼效果不及正常人,所以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聋哑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通过努力才能获益的发展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可以对其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增加难度,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心,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和难度上做一定的简化。但为保证质量,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得进行相应的加强。
无论什么样的特殊生,教师都应该以信任加以鼓励,让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秀品质,避免产生自卑心理,让他们明白身残志不残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以往的体育教学明显缺少培养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新颖多变的教学,让学生多开动脑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去探索发现,使枯燥的教材教学不再是苦学、难学。
三、发展学生的特长
个人的个性化特征能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興趣爱好、特长、独立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注重个性化培养,教学不单单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还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行项目练习,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练习手段、练习难度和搭档,营造自主练习的氛围,使学生充分明确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再结合体育活动中的乐趣,相互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特殊生往往存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去消除这些不良心理,引导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1.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锻炼方法,明确自身的位置。通过特定的锻炼,让其适应损害的机能,达到不同程度地恢复改善、弥补和替代的效果,这对缺陷进行系统性补偿具有积极的意义,是补偿缺陷和康复最为积极有效的手段。
2.学校应培养特殊生自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特殊教育在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导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第二性缺陷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勇敢、果断顽强、坚韧不拔和敢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3)培养残疾学生良好的成功观。残疾学生的思想、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表现都会受生理缺陷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成功观就难以走出这片阴影。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其成功观念的培养。比如跳高,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否超越是未知的,但由于一系列心理活动会衍生出复杂的情绪,没有正确的成功观就容易产生气馁、沮丧、急躁、紧张、胆怯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迅速抓住时机给予学生鼓励,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激励他们积极战胜困难、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其敢于在失败中锤炼耐挫能力。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去补偿特殊生的自身缺陷,使其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更好地去适应这个社会,从而减少自身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