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2018-03-07徐志飞
徐志飞
摘 要:作为一个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我校的教学质量现状,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语文之“道”在哪里?如何高效开展语文教學?针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教学活动
反思是我日常教学中的家常便饭。回想起语文教学走过的变革之路,语文教学课堂无数次的洗心革面,语文教学形式也是纷呈繁锦,几多欢喜几多忧?在此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不再浓厚,对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语言文化运用不再得心应手,这无数次引起我心灵的震撼,面对我们文本中的国粹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理解不再深入,更缺乏应有的运用能力。这是怎么了?我想这多半是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语文素养有关,进而影响着我们语文教学。那么怎样引导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养成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开展高效语文教学呢?结合我的思考,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育工作者正确的语文素养观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课如何教知识”,我们想得很多,但对教什么样的知识,我认为存在着许多模糊的概念,大都从狭义的知识概念出发,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及至于把语文教学引向了狭隘一隅,甚至从起点上就已经误入歧途。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不难发现,由于认识上的狭隘,也就难免有行动上的偏颇。
例如,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只顾埋头教书,或者研究怎么教,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对文本理解的浅薄,导致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得欠科学合理,加上对自己的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反思,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着教学工作,心存懈怠。为了避免成绩的尴尬,对学生的练习实行题海战术和高压政策,一味地繁琐练习,这就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无特色,更谈不上风格,使语文教学陷入了学生学得被动、辛苦,老师教得乏味的局面。这样只能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又怎能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呢?再如,由于教育工作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不足,也就对学校所开展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兴趣不浓,惰于参与,只是表面的应付。就拿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来说,在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的教研活动都有很好的设想,更重视低年级古诗词的阅背,高年级的美文诵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具体的要求。然而,大多却是多而不实,原因是老师认为这些做法,与提高质量关系不大,不实在,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金字形”现象,那就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最后都要归结于成绩这一顶角,侵蚀了“大语文”的理念,也自然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了,我想语文教学质量的下滑就自然了。
我觉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正确的语文素养观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否则一切只能是“舍本逐末”。
二、语文教育工作者渊博的语文知识素养是激发孩子们爱上语文活的源泉
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有这样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才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教育工作者是否有渊博的语文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不容争辩的真理。我们领略过许多教育界前辈的风采:鲁迅、叶圣陶、蔡元培、胡适他们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承认、人们的尊崇、学生的爱戴,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渊博的语文素养,他们著书立传,挥毫泼墨,用自己渊博的语文素养影响身边的人。而反思我们这些为人之师者,实感汗颜,过去经常说:“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现在我要说:“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长流长新的活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老师表述的语言单调、干瘪,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固化,有的阅读情感缺乏,对文本理解得不到位,对作者情感把握得欠准确,知识面不够宽广,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以使自己时刻有“一桶长流长新的活水”。我们语文老师要用真情呼唤孩子的激情,用高尚的人格感动孩子的心灵,用丰厚的语文素养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语文教育工作者高超的教学技能素养是语文教学通向成功的“金钥匙”
人们常把教学过程比作一门综合艺术,那么老师便是这门艺术的领舞者。领舞者就要具备超出一般艺人的艺术才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掌握高超教学技艺,也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技能素养,它包括激趣、引导、点拨、解疑、调控、评价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老师只有用自身渊博的语文知识素养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我们才无愧于新时代“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称号。
参考文献:
[1]朱山.普通话口语艺术[M].山东友谊书社,1993.
[2]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199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