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识字教学中汉字的文化解读

2018-03-07陶文静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

摘 要: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在如今的一些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对汉字文化解读缺失的现象,如果能适当地渗透一点汉字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汉字,不仅对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有所帮助,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从而使识字教学折射出人文的光辉。

关键词:识字教学;文化解读;汉字内蕴

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构形和意义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在古人造字之初,汉字的构形往往是它所记录的词义的形象化,人们用类似于简笔画的方式把词义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简笔画”又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正是通过對某种生活场景的描绘建立起字与字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汉字构形便很自然地与古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也就使得后人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汉字的构形形成了可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其“总目标”的第二条中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在如今的一线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对汉字文化解读缺失的现象,如果我们能适当地渗透一点汉字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汉字,不仅对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有所帮助,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从而使我们的识字教学折射出人文的光辉。因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缺失现象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效地实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解读的缺失现象

1.肢解汉字形体的机械识记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通过笔顺引导学生书写汉字,初步识记汉字,接着让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哪一笔在横中线,哪一笔在竖中线,把独立的汉字从单个笔画角度对汉字进行肢解,也许在当时学生能很清晰地记住这个汉字的要点,但是时间一长,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2.追求多元识字,忽视文化渗透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记住某一个汉字,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能够领会这个汉字的意义,理解是记忆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实际的低段识字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汉字。以下便是某教师在教学“司、夕、赌、照”字时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汉字“司、夕、赌、照)这些生字大家都会读了,谁来说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生:我是这样记住“司”字的:“同”字去掉左边的一竖就变成了“司”。

师:很好,你是运用了“减一减”的拆分笔画的方法。

生:把“多”字去掉一个“夕”字就是“夕”字,两个“夕”字构成了“多”。

生:我是这样记住“赌”这个字的:就是“贝”+“者”。

师:真聪明,你用了加一加的好办法。

……

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不温不火的,教师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汉字浓厚兴趣,对于这种“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学生本可以通过自学自悟的方式习得,有人说过,教师在课堂应当作为学生空白知识的填充者,而不是已知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应当有一个相对的“度”,而不是信马由缰地去误读汉字,曲解汉字。课堂上,仅仅将汉字作为一种工具,忽视了汉字的文化渗透,因此,语文课堂也少了几抹语文的人文色彩。

3.俗解汉字造成汉字文化的误读

俗解汉字就是指根据直观上现行的字形对这个字的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性的解释现象。这一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王安石曾经在《字说》中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仅仅单纯地从通行字形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根本无法立于科学理性之地。然而,在如今的识字教学中,这种俗解汉字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教学“波”时,为了便于学生识记,将波看成是“水的皮”:“诗”看成是“寺人的语言”,“讲”解释为“在井边讲话”,这样的曲解出发点也许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字,避免学生写错字,但是,这样的曲解往往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错误的答案,进入中学后,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何九盈在自己的著作《汉字文化学》中曾经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是文化的一部分”。诚如是,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王宁教授也在《汉字教与学》一书序言中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汉字教育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和起点”。因此,识字教学中对汉字进行文化解读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解读的意义

1.结合汉字形、声、义,提高识字效率

关于汉字的形声义,我们可以从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入手,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收到以简化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宀”和“广”本义是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者居住有关,于是便可联想到“室”“家”“庭”等;“瓦”和“皿”为意符的字都与陶瓷、器皿有关,可联想到“盘”“盆”“盂”“瓮”等。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示的含义,以之为中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形成一种“部件生字开花”的识字趣象,可以大大地提高识字效率。

2.触摸汉字内蕴智慧,传承文化自觉

记得在教学“女”字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出示了汉字“女”的演变过程,在甲骨文中,“女”是个象形字■,像双臂交叉于身前、十分柔顺地跪坐的女子之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古文字图,使学生形象化地认识到女字的演变过程,接着从汉字文化解读的角度,告诉学生最初的甲骨文“女”字反映出了古代女子柔弱顺从的性格和较低下的社会地位。而“男”字则由“田”和“力”两个字组成,表示的是在田里干活出力的是男子。教学“妻”字时,抓住其是一个会意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看古文字图:像一只大手去抓一个女子的样子。而这正是对古代抢妻场景的描绘,这种情景发生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母系社会,女子是婚姻的中心,男子要到女方家过婚配生活。后来,随着男子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他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形式。刚开始,女子并不甘心将中心地位拱手相让,没办法,男子只好靠武力抢夺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便有了“抢妻”习俗。由于抢妻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有时会遭到女方家族的有力反击,抢妻活动一般都在黄昏时悄悄进行,所以结婚的“婚”字本来就写作黄昏的“昏”。课后,有学生来到我身边感慨道:“老师,我们祖先真聪明,原来每一个汉字的背后还有这么有趣的故事来源。真好玩!”从学生的笑脸中,我清楚地明白,学生对汉字以及汉字背后的文化很感兴趣,相信她一定会用心记下这些汉字。像这样通过对汉字的字理进行分析,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了解了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了汉字内蕴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一种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学习的热情,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识字学习中去。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识字教学中充分注重汉字文化的解读,与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科学理念不谋而合。同时,汉字也是一门科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并以渗透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作背景从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改变学生枯燥学习汉字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参考文献: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陶文静,南京市成贤街小学,曾获南京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江苏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全国白板课比赛一等奖。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
关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浅谈识字教学中的“比较”策略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