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现状
2018-03-07龚冏
龚冏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根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有关农村教育的问题愈发受国家广泛关注,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而其中最难以解决的应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更难处理和协调的是学龄留守儿童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师生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我国极其普遍,已成为我国儿童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家庭的贫困,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大量劳动力的输出,使得学龄儿童无法由父母陪同成长;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哪怕带在身边,也因为学籍、户口、借读费等问题,在入学年龄必须返还原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人群仍在加大,从儿童本身的内因到教育环境的外因,都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并没有城市公立学校的融洽、平衡性,老师对学生缺乏关爱,学生对老师缺乏依赖,愈发成为师生关系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帮助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关系进行研究。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儿童心理偏差
由于过早离开父母,在年幼时,留守儿童就出现了家庭及亲情教育的空白。加上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无法提供应有的恰当帮助。祖辈溺爱,导致留守儿童从小就贪玩、心理脆弱、意志力薄弱;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家庭督管不够,由此产生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而身边由双亲带大的孩子也因为年幼不懂事对留守儿童进行嘲笑、排挤,从而容易出现孤僻、自卑、远离人群的性格。
2.辍学现象严重
整体来说,教育的完整性以学校教育为主,也要依托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祖父辈的教育意识淡薄,留守儿童更容易发生辍学行为,有些学生和家长,奉行“读书无用、打工挣钱”的思想,或者是混完一年算一年,混到学历就毕业的想法,使得相当多留守儿童放弃学习甚至直接辍学。
3.成长身体羸弱
由于家境不好、祖辈对饮食的要求偏低、物质的匮乏等多方面原因,留守儿童的早午晚餐很难得到保证,隔夜菜、糙米粗粮、流质饮食、腌制咸菜成为饮食结构的主体,而食物的单一性、营养的不全面严重影响了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极易导致他们身体虚弱,影响身体发育,这类现象在偏远山区极为突出。
二、学校教师现状
1.乡村教师流动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大部分寄望于学校,既有对学校的盲目信任,也有“甩手掌柜”的心态。乡村教育大环境现实的状况是什么呢?教师待遇低、条件艰苦,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工作量也不断加大,这让老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而乡村教师的群体大多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正,自身未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就上岗,不长久性、流动性、紧缺性是目前乡村教师的现状。
2.学校布局不均
教学设备的落后、教育资源的不均也制约着我国农村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成为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布局盲目且设置得并不合理,虽然政策上要求一村一校,但大多数村小都是由距离较近的几个村学校合并保留下来的,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校又不具备食宿条件,适龄入学儿童往往因为无法步行至学校而延后入学年龄。
三、师生关系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成立的半强制性学习机构,强调专门的学习;教师是提供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教育的授业者,对于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而言,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授业者这个角色,亦父亦母的长辈、心理疏导师可能是更重要的一个意义。然而大多数乡村教师并没有试图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自身也因为见识、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对于培养树立儿童的价值观缺乏系统性。教师对儿童的情感缺失、儿童对教师不存在尊重与依赖,是当今留守兒童与教师之间极其常见的彼此漠然的师生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因素造成。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最基层的教育工作做起,不仅依赖于教育资金的投入、教学设备的提升、教育资源的均分,更需要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全民意识的关心和关注。从祖辈、父母、教师到社会,完善的构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工作机制,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要引起一定重视,敏锐发现心理上的困扰与疑惑,正确引导与鼓励,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汪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要落到实处[J].四川频道,2015(8).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