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2018-03-07徐辉全克琼
徐辉 全克琼
摘 要:为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方式,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学生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很多学生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些带着心理问题的学生进入社会就会带来较大社会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必须从娃娃抓起。自2013年春开始,我校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正式纳入课表。因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学校中和家庭里所发生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而形成的。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呢?首先要剖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然后找准原因,创新教育模式,对症下药,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人格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学生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而另一部分则粗心大意,桀骜不羁,情绪不稳定。
2.学习方面的问题。价值观错位,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的习惯不好,考试焦虑,竞争意识不强,厌恶学习,逃学、旷课。
3.学校教育的问题。一是重教学成绩、轻特长发展;重校内活动、轻社会实践;重优秀学生、轻弱势学生;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还不科学,制度管理多,以情感人少;只注重批评处罚,忽视了思想转化工作。这些做法都不利于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4.家庭问题。一是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学生骄气十足,这样的孩子必然会形成傲慢、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二是有些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总是过分训斥或贬低,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消极等不良心理;三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之爱和应有的教育,内向、胆小怕事。
5.社会与道德问题。社会环境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因素。如封建愚昧思想、自由化思想、低级趣味文化等现象,无时不在侵袭着小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因此导致一些学生说谎,不懂礼貌,小偷小摸,吸烟、喝酒、打架,欺负弱者。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对于学校而言,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1.建立學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2.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我校由分管政教、安全的王老师来专门负责。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预约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
4.充分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者。班主任工作的渗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5.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利用墙报或者宣传栏开设《学校与家庭》的活动,使学校和家长之间搭起桥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
6.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创设愉快的生活环境。一是校园环境建设。优美的学校环境,使人心旷神怡,积极向上。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体现“勤奋、向上、明亮、美丽”的风貌。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为切入口,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学校“三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发展。
7.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大环境。学校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但是,离不开家长的密切协助和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学校应当主动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邀请德高望重的“五老”(老英雄、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到学校为学生上课,与学生谈心等,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总之,为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据时代要求,创新教育方式,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赵探.浅析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4(31):17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