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07郭扬
郭扬
摘 要:虚拟情境教学,即创设虚拟情境,利用虚拟历史人物进行教学,是一种类似于历史想象体验与历史假设研究的方法。虚拟情境的创设不一定完全符合具体的史实,但必须符合史实基本特征和史实的时代背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虚拟情境教学法,有助于还原真实历史,让学生在历史“体验”中完成知识的架构。
关键词:虚拟情境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误区分析
虚拟情境是指由课程开发者根据课程的需要,以史实为依据,虚构出来的且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历史上没有其人或其事,但是叙事中涉及的事情在历史上有可能发生,或者虚拟人物生活的历史环境、其所信奉的思想在历史上是真实的。
一、虚拟情境教学的误区分析
1.教师经验替代学生经验的虚拟情境
教师以自己的经验代替了学生的经验,虚拟情境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对此无原有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储备。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消极,或简单地用教材知识应答,或沉默不语,就会出现情境活动“冷场”的现象,课堂氛围压抑。
课例:《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边自我介绍。
生1:我是黄种人,皮肤是黄色的,头发黑且直。
生2:我是白种人,皮肤是白色的,头发金黄且是卷曲的,鼻子高,嘴唇薄。
生3:我是黑种人,皮肤很黑,头发乌黑卷曲,嘴唇很厚。
三位学生各自介绍言不由衷,听得学生也是心头怪怪的。尽管教师的出发点是听学生的介绍后能区分三大人种的不同特征,但这个虚拟情境是毫无实效的,这是教师以自身的经验虚拟的情境,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思维的设计。
2.个体经验替代群体经验的虚拟情境
如果虚拟情境的典型性不够,课堂上的情境感受将会出现分化现象。同一情境对部分特质学生来说是真实情境,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讲则是虚拟情境,这样必然会出现个别特质学生对情境的積极参与,而其他学生游离在情境活动之外。即使课堂氛围达成的表象良好,也并不意味着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效。
课例:《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教师:咱们班里有谁见过外国人?
学生:老师我见过,我在维多利学英语的外教老师(唯一的一位,很自豪)。
教师:请你来帮我们介绍一下,她是什么人种,她有哪些特征?
学生:她是白种人,皮肤很白,头发是黄色的,卷曲的,眼睛是蓝色的。
当上课教师表扬发言同学说得很好的同时,班里的其他同学有的神色黯然,有的平静淡然。这里就有一个涉及教育面向的问题:如果课堂情境只是属于少数特质学生群体的生活化素材,那能引起情感体验的也只能是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游离在情境活动之外的,这样的情境虚拟是无效的。
二、有效的虚拟情境教学的一般流程
1.基于学情与课标,选取有效情境素材,引领学生进入意境
有效的虚拟情境教学首先基于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一方面,素材的选用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经过教师的引导是能够被学生所理解的。对学生来说,兴趣越大,学习效果越好。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切合学生的兴奋点,运用一定素材,巧妙构思虚拟情境,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素材要依据课标要求,主要为实现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服务的。
2.遵循思维逻辑,设置有效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学科逻辑
虚拟情景教学必须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一要遵循学生思维逻辑,包括内在思维层次性和连续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二要遵循学科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通过问题的分层设置,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全班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注意问题设置的思辨性和开放性。
3.体验情境活动,达成主题升华,实现教学的社会服务价值
英国学者卡尔说:“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无休止的对话。”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意在文先,意犹帅也,立意是教学的灵魂与统帅。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社会价值在于“以史为鉴”,知识与方法固然不可缺,倘若没有价值引领,没有把知识与方法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那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
历史教学在于“让学生如何感动”,不在于接受没有生命的死知识。历史虚拟情景教学,采用生动的形式,使学生对历史史实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步形成有关的历史见解以及对历史发展方向的思考。因此,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虚拟情境教学法有其适用性和生命力。但是如何很好地设置虚拟情境,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我的思考未必成熟,恳请大家指教。
参考文献:
[1]郭秀平.历史教学能用“人造史料”吗?[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1).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3]许爱君.情景教学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浅谈高中历史的情景教学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