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浅见
2018-03-07练云生
练云生
摘 要: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自主权”。语文阅读教学要开放课堂,设计以“导”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当导演,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系统知识和思维开拓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造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旋律,是美、智、趣的艺术结合体,在新世纪的教育中,我们应随着改革的新气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美、智、趣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如何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呢?现从学生的兴趣、思维、灵感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一、以读诱思,移情入境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必须靠平时多读。朱作仁教授也指出:“理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的确,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形成“活”的形象,还能丰富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思维,促进想象力。因此,对于文章的精妙处,我总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移情入境感受一番作品中的神韵。如在教学《山雨》一文时,我先利用PPT展现山雨的色彩美,接着配上优美的山雨音乐,让学生轻声朗读、揣摩,然后让个别学生(经教师课前指导)伴随着雨声体味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在视觉与听觉的交融中,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达到了朗读者运用想象来创造的目的。
二、以读质疑,讨论释疑
学自疑起,发展智力,离不开一个“疑”字。质疑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探求知识的种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启发学生从课题、字词句、思想内容的方面质疑,并通过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进行释疑。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思维方向。而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也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组教学正是针对此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驰骋于学习天地之中,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巧妙地统一起来,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形成生活互动的形式,实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让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提供完整的反馈信息,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画龙点睛的点拨。这种点拨不能拘泥于一格,而要让学生深层理解、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在讨论合作中明辨是非、集思广益。
三、以读引读,开阔视野
文学宝库浩如烟海,语文教学只是经典中的沧海一粟。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对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把课内知识转化为课外运用的迁移能力。如在学习《蛇与庄稼》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杀虫剂“滴滴威”后,许多鸟类濒于绝种呢?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终于明白鸟类灭绝是由于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即农民大量使用“滴滴威”,污染了河水,使鱼体内含有“滴滴威”,而鸟吃鱼后,鱼体内的“滴滴威”就转移到鸟体内并蓄积起来,当超过鸟对“滴滴威”的允许量时,就使鸟停止繁殖。因而许多国家停止用“滴滴威”。这样,学生进一步领会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必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同时也更坚定了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
四、以读导写,读写相融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写作是各种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就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无论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还是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本身都是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的艺术结晶,蕴含着耐人寻味的语言美、身临其境的风景美、催人泪下的悲壮美……它们能深刻地揭示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心怀,是提高学生健康审美情操的精神营养。小学生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斟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心理刻画、故事高潮及引导学生摘抄妙语佳句,博采精华,挖掘出作品的艺术精髓,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进行“葫芦文”写作及模仿写作。如模仿范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模拟和抄袭,而是一种启示和学习,借助模仿,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散发身上潜伏的灵气,从而进入独立自由的創作阶段,推陈出新,产生新颖别致的见解和表现方法,达到读、写、创相融的境界。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教师应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智力游戏和艺术享受,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世界中受到熏陶,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强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突破原有知识圈的张力,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唐焰清.浅论如何感受语文之美[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
[2]刘淑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J].宁夏教育,2007(Z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