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018-03-07孟令军
孟令军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其实践能力的突出表现,在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时,要注重体现实践性,并把培养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通过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引导孩子与鼓励孩子,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给每位小学生创造表现自己个性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和环境。只要有了小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动手实践能力就能获得自主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这是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获得主动发展,这是小学科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出现在课程体系当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因为科学课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认识自然事物,获得科学方法与知识的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通过实验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经常采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其科学意识,从而体现课程的价值与追求。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与感悟,不仅了解了一些常識性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意识。因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是实验过程的操作者,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要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以培养小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获取实践能力。例如,在“沉与浮”的实验教学中,可以把小学生分成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对比:一组是物体下沉、上浮的判断实验,即利用泡沫块、乒乓球、小钢珠、水槽等实验材料,让小学生先进行猜测,哪一个物体下沉,哪一个物体上浮,然后进行动手操作,把泡沫块、乒乓球、小钢珠放进水槽中对猜测结论进行验证,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二组是物体上浮的实验,即沉在水槽底的橡皮泥如何上浮的实验;三组是使飘在水上的小瓶如何下沉的实验。通过三组实验,指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其实验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其科学素养。所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实验探究适时运用于教学当中,是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观察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观察研究,让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感悟,并增强感性认识。
观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有重点、有主次。例如,在观察蚂蚁时,重点观察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顺序是从前到后依次观察。通过观察指导小学生得出蚂蚁的身体由头部、胸部、腹部组成。再如,观察花时,应由外及里,再由里及外,反复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并及时交流,分享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三、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生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常常带领与指导小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活动,这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目标重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制作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应用,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一创造性学习过程,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学习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操作不倒翁”的手工操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把操作的原理和方法讲清楚,指令要明确、清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教师按照事先准备的操作不倒翁必备的材料,并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制作原理和方法,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潜能,去制作不倒翁,并进行组内交流与互评。然后将小学生操作的外形漂亮而又多样的不倒翁在班级进行展示,以分享他们的成果。同时,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并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小学生保持兴趣,踊跃参加制作不倒翁的活动,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知识点的落实是“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是落实能力与情感目标的有效载体,在知识目标的落实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分类这一课中,学生按照模样、颜色、大小等不同类型,分出了纸模型和图形动物,后来分植物叶的时候,同样使用这种方法,不愿意再找别的分类方法,这时我提出“叶能分几部分”的启发性问题,回顾已学知识找出叶分成叶柄和叶片,学生思考其他的分类方法,得出叶可以用四种方法分类。再如,多种果实中,让学生观察普遍看到的各种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小学生知道各种果实的外形特征,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