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03-07刘美华
刘美华
摘 要: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从动手实践、比较观察、画图列表、归纳类型、交流讨论、巧用课件、总结反思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动手实践;比较观察;画图列表;归纳类型;交流讨论;巧用课件;总结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中,许多问题复杂多样,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寻找一些绕过障碍的方法,培养学生寻求答案的能力。
一、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动手操作,加强直观认识,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比如,一分钟、一秒钟能干什么?平行四边形如何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如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些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知道。在操作之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记录工具、安全措施、用具、组织分工等,这些既让学生参与了操作,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过程;比较是就某一问题,集中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对照学习的过程。把两者综合起来,会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比如,在四年级教学方程的应用时会遇到这种类型的题:松树有60棵,是柳树棵数的2倍多10棵,柳树有多少棵?学生往往分辨不清是柳树乘以2还是松树乘以2。于是我出了一道类似的题:柳树有60棵,松树是柳树棵数的2倍多10棵,松树有多少棵?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有何不同,解决方法有何不同?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会对这种类型的题理解加深,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畫图列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画图和列表都是解决问题的好策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学六年级观察物体中有一节课是给出两个位置看到的面,问最多需几个,最少需几个小正方体。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往往不动手摆一摆,就解决不了。我让学生画图,即先画出立体图形,使它符合从两个面看到的,即是最少,再在哪个地方加不影响这两个面所看到的,直到不能加时即为最多。借助图形,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化难为易,有效解决这一类问题。
四、归纳类型,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数学题型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所以概括类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使问题变得简单、系统。比如,平均数问题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即使题目再复杂,也要先求出总数,再求总份数,题也变得简单了。再比如,和差倍数问题、和差分率问题、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等,很多很多都可以分类型来解决。教师要带领学生归纳,更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一良好的方法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五、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合作学习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像一些判断题,也是学生最易出错的题,为什么对,对在哪;为什么错,错在哪。这类问题也最适宜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寻求问题的答案。遇到不会的问题,与同学与伙伴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也能有效解决问题。
六、巧用课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上,制作精良的课件,巧妙使用电教媒体,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突破知识的难、关、重,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时,制作圆形车轮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车轮行驶时的课件一比较,一目了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等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动脑思考,勤动手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七、总结思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直埋头苦读,不会总结,不会自我反思,那么提高也不会快。相反,学习一段时间,回头看看,反省一下自己存在什么问题,应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一大良好的策略,也是其他科目学习的一大良好策略。如,有的孩子思维敏捷,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有的孩子善于分析,会解决应用问题,但计算不准确。通过反思找到问题,从问题入手,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从而把弱点变成强项。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大策略。
当然,在数学学习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学习方法,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数学将不会是难学的科目。如果将这些方法巧妙运用,那么数学问题更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杜发明.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J].学周刊, 2017(26).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