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体现以生为本
2018-03-07张智
张智
摘 要: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数学知识,最终完善知识到能力的迁移。结合一线教学情况对落实小学生主动探索课堂设置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探索;情境;实践
小学阶段是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期,这个时期我们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只走形式,要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探索、思考和体验来完善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整合教学内容,让知识融合到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鉴于此,我们联系教学实情,对怎样设置小学数学以生为本课堂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一、设置灵活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符合他们认知情趣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所以,我们就可以结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设置丰富多彩又活泼有趣的情境问题,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情境。指着窗外的平行四边形花池问学生:“我们学过了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那怎样算这个平行四邊形的面积呢?”这样即兴提问,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纷纷在纸上画示意图研究起来。最终有的学生沿着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对等的三角形,先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 ×2=底×高。这样学生忽然发现,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一样的。经过这样的情境刺激,学生充满激情地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不但获取了知识,更提升了能力,值得提倡。
二、通过对比分析,捋顺逻辑关系
数学其实研究的就是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应用题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分析。所以,在中高年级阶段,教师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孩子们去分析和推理,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索掌握逻辑关系。
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如果教师理论说教,就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不能鲜明地认识到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教师应设置对比,让问题更尖锐,更鲜明。
比如,问一个脑筋急转弯:“一斤铁和一斤棉花,哪个重?”很多学生一听题就根据经验回答“铁重”。这就上当了,这就犯了比较对象的错误。这道题让我们对比的是重量,而他们的重量都是“一斤”,所以是一样重。通过这个小问题,学生就能敏锐地认识到解决应用题不能想当然,而是要看清要求,看清比较对象。
当然,事物有时候是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紧跟逻辑线索进行比较。如题:小欧开网店商品单价是100元,“双11”活动期间单个商品价格降低10%,活动过后,为了提升利润,单价又上提10%,请问,现在的价格和最开始一样吗?这是一个动态问题,如果我们以不变的思维思考肯定是不对的。所以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情境模拟,通过模拟体验学生认识到:降价和提价的10%对应的对象不一样。活动降价10%是对100元而言,后来再提价却是针对降价后的90元而言的。如此通过对比问题引导体验和模拟,就让学生明确了思路,掌握了逻辑,有效提升了应用解题能力。
三、结合实际体验,尝试动手实践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不能仅仅是靠书面习题来帮他们巩固知识,升华能力。教师还要提出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去实践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成运用能力。
生活问题:办公室要装修,但是不知道需要多少地板砖。经过测量得知办公室长8米,宽6米,王校长选择的是边长为0.8米的正方形地板砖,那么要买多少地板砖呢?
这样的生活问题很常见,我们可以鼓励同学们在小组内,画图分析,交流思考。学生经过在示意图上演练,得到了正确算法:(1)要想知道需要多少地板砖,首先得知道地板砖的面积0.8×0.8=0.64平方米;(2)还得知道办公室地板一共多大:8×6=48平方米;这样问题就明了了,就变成在48平方米的客厅里铺0.64平方米的地板砖能铺几块的问题,很显然就是:48÷0.64=75块。
这样的实践性问题,学生的热情很高,大家在小组内通过画图、分析和实践总结,最终寻找出正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比我们手把手教的效果好得多。
上面是我结合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主体性进行引导的几点看法。总的来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积极思考,高效生成,才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产生无限的知识效能。
参考文献:
[1]郑长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发展的创新能力[J].小学科学,2015(4).
[2]董爱新.浅议小学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7).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