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34例连续4年体检者血脂水平的变化

2018-03-07赵敏蔡明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年5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年龄

赵敏 蔡明序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者连续4年血脂随年龄变化规律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连续4年体检的434例健康体检者。使用问卷调查一般情况,体检获得腰围(WC),体质指数(BMI)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以2013年为准,依年龄分四组,≤39岁者,40~49岁者,50~59岁者,≥60岁者,观察四组血脂随年龄等的变化,并分析WC、FPG等与血脂的关系。结果(1)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及方差分析得出TC、LDL-C、HDL-C随年龄增加升高,40岁以后升高明显,短期内HDL-c变化可能稍有降低。(2)TC、LDL-C水平,40~49岁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升高,超过男性。(3)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分别进入了TC、LDL-C、HDL-C的回归方程,WC和FPG进入了TC的回归方程。结论(1)TC、LDL、HDL随年龄增长升高。(2)年龄大于40岁人群,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应作为高血脂防范的重点人群。

[关键词]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年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发生率逐年增长。血脂异常与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关系密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了解人群的血脂情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报告了434例健康体检者连续4年的血脂变化,以探讨血脂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及其他影响因素,为健康体检者提供血脂筛查的指导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至2016年连续4年在我院体检的年龄在20~80岁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被检人群吸烟、饮酒等一般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改变、生长激素缺乏、Cushing综合征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及服用调脂药及类固醇药者。共有434人入选,平均年龄(48.06±12.43)岁,其中男262人占60.37%,女172人占39.63%。以2013年为准,依据年龄分组,≤39岁者(n=118),40~49岁者(n=120),50~59岁者(n=134),≥60岁者(n=62),共分为四组。

1.2标本采集:留取空腹8~12小时静脉血,室温下3小时内送检。采用酶联免疫法,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v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v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 glucose,FPG)、尿酸(uric acid,UA)、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Urea)的水平。

1.3判断标准: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依据WHO和实用内科学等标准。吸烟:平均每日吸烟5支以上。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40mg/d,女性≥20mg/d,乙醇量(g)换算公式=饮酒量(ml)×乙醇含量(%)×0.8。高脂饮食:平均每日摄入肉类75g以上,或蛋类每周大于4个,或食用煎炸食品每周5~7次,或食用奶油糕点每周5~7次。运动:平均每周3次以上,每次至少运动30分钟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重复度量一般线性模型及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血脂的变化,两两比较用LDS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血脂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见表1。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率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率40~49岁组和50~59岁组较≤39岁组和≥60岁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组间比较,40岁以下组较低,其他组无统计学意义。WC组间比较有差异,≤39岁组腰围较小,≥60岁组腰围明显增加。FPG在40岁以上各组较≤39岁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49岁组Cre水平较≤39岁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0岁组Cre水平较40~49岁和50~59岁组明显增高。Urea水平50~59岁组和≥60岁组较≤39岁和40~49岁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年龄组间及不同年份间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见表2,应用重复度量一般线性模型及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血脂水平的变化,得出:(1)TC水平随年龄增加升高,~39岁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份间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变化为先增高、再降低,后又增高。(2)LDL-C水平随年龄增加升高,~39岁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份间即组内比较变化不明显。(3)TG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不相关,组内变化也不明显。(4)HDL-C水平组间与组内有交互作用,年龄组间有变化,年龄越大,HDL-C值越大,~39岁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内连续4年即组内变化是逐年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TC、LDL水平的变化情况:见图1。应用重复度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男性TC、LDL-C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49岁达高峰,49岁以后持续高值,女性TC、LDL-C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49岁TC、LDL-C水平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TC、LDL-C水平继续升高,超过男性。

2.4血脂水平和其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根据2013年体检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年龄、吸烟、性别、饮酒、运动、高脂饮食、BMI、WC、Urea、Cre、UA、FPG等因素对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增长、吸烟是TC、LDL-C升高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HDL-C呈增高趋势。高TG血症的危险因素有WC和FPG。

3讨论

本研究结果TC、LDL-C水平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总体上看,40岁以后TC、LDL明显升高,男性40~49岁达高峰,50~59持续高值,60岁以后稍有下降,女性60岁以后仍继续增高。40~49岁TC、LDL水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TC、LDL水平超过男性。结果表明对健康体检者,特别是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进行血脂监测是必要的,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的结果印证了指南中倡导的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檢查的必要性。

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本文未发现TG水平与年龄变化相关。本研究在相关分析中证实TG与WC、FPG正相关,得出TG更容易受肥胖和血糖的影响,即更容易受饮食、生活习惯等的影响,随年龄的变化不明显。所以对不同年龄阶层群体,都应该通过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来控制TG的水平。

尽管Turku队列研究显示老年人群HDL-C随年龄增加而升高,Framingham子队列10年随访结果显示中年人HDL-C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HDL-C与年龄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定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DL-C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40岁以后HDL-C明显升高。年龄组间比较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得出HDL-C随年龄增高而升高,但年份组内比较HDL-C水平逐年下降,短期内的这种下降可能因观察年数短、研究对象较少造成了误差。HDL-C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关系还待大样本、长期随访实验结果的进一步证实。

研究显示血脂水平和吸烟、饮酒、膳食结构、运动等因素关系密切。本研究数据显示,中青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缺乏运动等发生率较高。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了血脂升高,高TC、LDL-C又作为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增加了中青年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近年的临床干预试验表明,恰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相近似的治疗效果,在有效控制血脂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特别对中青年人。虽然中青年人心脑血管患病率较老年人低,但对中青年人群,进行异常生活方式的干预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11C、LDL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特别是中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作为血脂筛查的重点人群。中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检查一次血脂。青年人群也应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做血脂筛查。血脂变化特别是TC、LDL水平变化可能是年龄增长的一个自然生理变化,了解这个自然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对血脂的干预,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规律的探寻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年龄
高甘油三酯血症
打呼噜会导致血脂异常
说说高甘油三酯血症
年轻人最怕甘油三酯高
甘油三酯是怎么害我们的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年龄歧视
《年龄》
算年龄
年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