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摇曳生姿的小学美术课堂
2018-03-07辛小杰
辛小杰
摘 要:小学美术是一门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很强的课程。美术课堂应该多一些情趣,多一些自主自悟,多一些探究延伸,最大限度地构建一种动与静相宜、扶与放相融的课堂机制,打造一个“摇曳生姿”的小学美术课堂。
关键词:人文美术;充满情趣;自主自悟;探究延伸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如何激发兴趣?窃以为,小学美术课堂应多一些情趣,多一些自主自悟,多一些探究延伸,最大限度地构建一种动与静相宜、扶与放相融的课堂机制,打造一个“摇曳生姿”的小学美术课堂。
一、“摇曳生姿”的课堂首先是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
好的课堂应该“从追求课堂技巧的完美,转向追求课堂与儿童完整生命的契合。”[1]小学美术课堂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美术课堂应该少一些课堂技巧的完美,而多一些情趣的创设;少一些教师的单向灌注,而多一些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多元。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通过对各种美术器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触发孩子们热爱美术的情趣,进而发展孩子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变形的脸》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PPT课件展示几幅明星的头像,引导学生观察并猜猜他(她)是谁,将漫画与真实照片进行对比,发现变化,人物的五官特征进行了夸张变形。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她呀还会变了!(电脑多媒体课件)如果你在这些(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小按钮上面点击一下,她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你想玩一玩吗?看她是怎么变的?
3.组织孩子们玩游戏,分别点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感受造型的变化。她什么变了?(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她是怎么变的?(五官的造型变了)
这样的课堂一定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定能寻回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乐趣和情趣。的确,把明星头像拿来进行夸张变形,还有比这更能聚焦孩子们注意力的情境吗?有时,仅仅是某个熟悉的面孔的变形,仅仅是一段华丽的音乐,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把孩子们的情趣充分激发出来了,就把孩子们的灵性、童心、童趣唤醒了,而之后,课堂也以舒展童心、童性、童趣为中心而变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二、“摇曳生姿”的课堂也是一个自主自悟的课堂
美术课程是培养孩子们自主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之一。但是其实际状况如何呢?当教师掐断了孩子们自由绘画的念头时,当教师总是让孩子们千篇一律地进行仿照绘画时,当教师总是伸出若隐若现的“牵着学生走”的手之时,不得不说,孩子们自主创造能力的翅膀被折断了。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了,教师必须在人文视域的前提下,重构美术教学生态,打造一个自主自悟的课堂。
仍然以《变形的脸》的教学为例,可以安排以下自主环节:
1.造型变。提供两张变了形的脸型(贴在黑板上)以及其他材料,让孩子们拼摆不一样的人物头像。(你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材料来拼贴,如果没有你想要的物品或形状,你也可以画一画。脸部线条很多,注意引领孩子们利用曲线、弧线等各式各样的线条组成一些块面来装饰脸部。)
2.色彩变。引领孩子们给刚刚完成的脸谱自己添加色彩,并比较欣赏:脸谱有什么不同吗?与刚才那一张有什么不同?
3.正面侧面结合变。PPT课件出示“一只脑袋下长出两张脸,一个正面,一个侧面”的图片,让孩子们分组自主讨论、交流、想象、评价夸张的脸。
4.表现形式变。出示一张变了形的人物头像(展示乒乓球做头,铅丝扭的身体的人物)。那么你们能不能也用身边的物品来表现一幅有新意的人物形象?
這样的教学活动中,以孩子们的自主自悟为中心,以孩子们的个性想象为出发点,让孩子们把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活蹦乱跳的想法变成现实,以此大面积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下美术教学所更加需要的境界吗?
三、“摇曳生姿”的课堂更是拓展延伸的课堂
“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2]既然强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就应该引领孩子们在更广的层面上拓展延伸。美术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去构建一个摇曳生姿的拓展课堂、创意课堂和人文课堂。
仍然以《变形的脸》的教学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表现一个奇特的形象。表现形式可以画,可以拼贴(小组合作),可以拼贴和画相结合。以此举行一个小比赛,看看谁的脸最有趣。比赛要求:A.以小组方式参加比赛;B.用你喜欢的方法或者画或者把刚刚撕的拼好,撕纸拼贴的可以合作;C.展示作品,力争让每一个同学的作品能够“上上镜”,力争每一幅作品都与众不同。
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在这样的“与众不同”中,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打造一片摇曳生姿的美术探索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学月刊,2015(2):20.
[2]向文军.探寻水墨教学中的文化张力[J].教学月刊,2016(5):37.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