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案
2018-03-07汪休宁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内容较多、阅读量较大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有的内容比较丰富多彩,小学生也很喜欢阅读,但是有的时候,这些过长的文章会耽误教师的上课时间,因此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烦恼。所以,在处理这些课文时,教师要充分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学会取舍,切记不要面面俱到。通过这种方式,即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确保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有效方案
随着小学年级的逐渐升高,语文教材上的知识点也在逐渐增多。怎么样才能在确保让小学生学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呢?作者认为,首先要理解课标中“整体把握”的要求,然后再采取分离重点的教学方法,要重点分析某一段落或者知识点,从而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真正地做到长文短教,提升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审清题目,明确主题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之前,要事先弄清楚文章的重点在哪里。然后再选择文章的切入点。通常来说,切入点是整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有时候好的题目也能成为文章的切入点。一个好的题目能够体现出全文的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直接从题目入手,把握全文的主线,从而帮助小学生很好地理清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以《将相和》这篇文章为例,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就紧扣主题一个“和”字,以“和”字引出全文的内容,即廉颇和蔺相如之前的“不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着学生以“和”作为切入点,学生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去感受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师要抓住重点,寻找文章的突破点
每一篇文章都有属于自己的重点内容,即使文章再长,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也能够很容易地发现文章主要强调的内容。一旦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
比如,我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对文章大意进行了总结:故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在飘着雪花的新年里,独自一个人在街角卖着火柴,描绘出了她又冷又饿的悲惨情况;第二部分是写小女孩因为太冷了,所以点燃了一根火柴;第三部分写小女孩最后冻死在寒冷的冬天里。通过总结,我们就能知道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之所以這么说,就是因为透过小女孩的幻想,我们了解到她对父母亲人的想念,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想要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师还要学会设计问题。一个科学合理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作为自己问题的线索,这样学生在寻找答案时也不会出现背离文章的情况,还会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我们以《凡卡》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繁琐,并且各个事件之间复杂的联系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化难为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呢?我针对这篇文章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寻找答案。(1)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哪一句话最能让你感动?(2)凡卡在写信的时候,还联想到了哪些事情?(3)我们在凡卡的心中,除了从他对故乡的描述中感到生活的悲惨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凡卡的不幸?综合这三个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抓住重点,节约时间。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有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经常会出现几个段落的内容相似或者表达方式差不多的情况,这时候如果教师还每个段落都认真分析,依次讲解的话,不仅会耽误时间,还会使学生感觉疲倦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教会学生其中一段的阅读方法,其余的段落让学生自己学习。比如,《再见了,亲人》中,前三段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几乎相同,老师就完全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和大娘告别”的这一段落上,然后剩余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了解到长文短教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提升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长文短教既要注重学生的“学”,又要考虑教师的“教”,即学生既要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又要保障教学效率。通过长文短教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课的时间缩短了,而学生得到了更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成为课堂的主动者,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理解文章,更要学会欣赏文章。
参考文献:
[1]陶菲.“长文”巧于优化 “短教”功在细磨:有关小学语文“长文短教”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30.
[2]李小玲.解读小学语文长文短教的有效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6(8):245.
[3]孙萍.固而不死,散而不乱:浅谈小学语文长文短教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16(4):30.
作者简介:汪休宁,男,工作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梅林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