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探究
2018-03-07陈风书
陈风书
摘 要:构建生本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其核心内容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进步。所以小学数学应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本课堂;新课程;小学数学;自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本教学成为当今教学所推崇的教学方式。生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所以就得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自主设疑
课前预习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必须进行的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认知到预习的重要性,可以采用列举数学学家自主学习的例子,从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根据自己提出的疑问进行解決问题的过程。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去解决问题,比如网络、书籍等,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认知问题有大致的方向,从而形成自主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所以说预习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题目的开放性,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全面地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应该要求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发挥自身的数学水平,针对这些数学问题寻找出多种解决方法。
比如,在进行“乘法的初步认知”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写出3+3+3的乘法算式,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写出3×3,教师再给出3+3+3+5让学生写出含有乘法的算式,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能够列出3×3+5,3×4+2,3×5-1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消耗的时间较多,但是能够培养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够使学生养成灵活多变的解题习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引导学生设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生本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数学解题思路,从而能够让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显著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中心,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比如,教师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准备若干个火柴,让学生摆正方形。教师就可以提问:你摆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火柴?学生说:我摆了3个正方形,剩下2跟火柴。教师让学生把这个火柴问题用除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是火柴,让学生摆放成三角形,然后接着让学生回答问题,列成除法算式。大家知道余数是啥?学生很快就脱口而出:是那些剩余的火柴棍。经过这样层层引导,采用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了解余数,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教师引导的力量。
四、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中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在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观察,从而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比如,在进行“图形的变换”这一章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独立探究图形的变换。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一看、画一画、见一见、叠一叠等,从而掌握图形的对称、旋转、平移,还能欣赏图形变化所创造出的美。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在生本课堂之中自主学习,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构建小学生本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核心产物,需要当代数学教师重视,从而肩负起构建生本课堂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赵胜利.生本理念,缔造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提效心得[J].新课程(小学),2016(11).
[2]吴德贵.与时俱进: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路的思考[J].教师,2014(16).
[3]张廷惠.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动态生成活动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