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
2018-03-07娄和忠
娄和忠
摘 要:教师的舞台在课堂,一节数学课后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还有什么?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带给学生数学思维和技能的提升,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通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去年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可以,接着再复习刚刚学习的通分知识,然后再告诉学生,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是不一样的,需要先经过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就是安排大量的练习题,目的是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大量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这节计算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就把本节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讲解完毕。
今年出公开课,我选择了这个课题,定住这个课题之后我就在思考还要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来上这节课吗?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流程来上,总感觉这节公开课缺乏一点数学味。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具有数学味,特别是计算教学。一节数学课除了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还能给学生带来些不一样的东西?学生上完一节数学课后,到底有什么收获和体验?是不是仅仅学会了计算的方法,然后像一台机器一样机械地去做题。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如果只会计算的方法,而没有充分体验这种算法的算理,這节数学课应该是不完整的。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了异分母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经验迁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呢?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讲授新课之前,先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就是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复习通分的知识。在课前复习环节,我先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总结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好的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因此,我们设计了学生很熟悉的折纸的教学情境,目的是激发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列算式: + 、 -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与刚才口算的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 + 、 - ”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引出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时,我提出疑问: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先让学生猜测 + 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通过折纸验证,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整个数学活动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最后,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些教学环节还可以改进,比如对于异分母分数算理的理解,本节课只让学生通过折纸验证了 + 的计算过程,因为这道题目非常简单,有的同学通过口算就能知道结果,感觉还是有点单薄,是不是在折纸操作的环节中,再让学生通过折纸探究 + 的结果,增加这样的设计也许会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理解得更加深刻。
课堂是数学教师的主阵地,愿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数学课上品出数学味。
参考文献:
[1]肖杉,章海莲.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13).
[2]樊颖.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4(23).
[3]马美琴.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5(12).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