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促进语言文字运用之“写”的实践
2018-03-07黎燕婷
黎燕婷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纵观学生近年来的习作,总是那一副旧面孔:题材雷同,语言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结构安排不够合理,内容空洞乏味。在近年的作文教学中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培养良好语感;而后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从优美文本中借鉴、模仿,进行读写结合,方能解决语言文字运用中“写”的难题。
关键词:心理障碍;读写结合;学会批改;加强实践
教育学家黄光硕指出: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习作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习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见,习作教学一直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点。因此,习作教学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学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下面,本人就针对“写”的学法指导谈谈个人体会。
一、消除习作心理障碍,使语言文字与学生更加亲近
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这是我们众多周知的。为了打消他们怕的心理,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放开胆子,轻轻松松地写作文,少批评,少讲一些规矩和要求,中年级的起步作文尤甚。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创编童话”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冒险、励志、竞争、人格对比……任何你喜欢的题材都可以选择,只要让老师读着明白,读着感兴趣即可。这么一来,学生都没有了顾虑,很快就写出来了。一读,文章还挺有童真童趣的。当学生的习作能做到语句通顺,自圆其说,就能收获老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和谐的习作氛围就产生了。老师的宽容和鼓励如春雨般悄悄潜入了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减少了畏惧的心理,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
其次,加强学生对写作目的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积累好词佳句,都有利于消除学生的习作心理障碍。
二、读写结合,当堂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的有效方法。冰心在《再寄小读者》的信中指出,学生作文的困难与通病:心中有话笔下却写不出来,写不具体。如何解决语言文字运用“写”的难题呢?冰心曾提出了“多读书多借鉴”的好办法,是多么的实在!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创新的重要前提,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这样做既降低了运用语言的难度,也帮助学生形成了自学能力。当然,允许学生仿写并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把文章改头换面,而是借助仿写表达出个人的真实情感来。如在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第四自然段的结构方式,进行总—分—总结构的仿写训练,要求模仿课文运用中心句的写法,让他们写写本校的“翠竹园”。
在日常习作教学中,当我料想到学生对某个习作题材无从入手、毫无头绪时,我也会给学生读不同风格的范文,跟学生一同赏析范文,让学生参考范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范文选材视角的独特性,斟酌范文是如何找到切入点把一件小事写详细的。学生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其次,让学生改写、续写也是给学生打开思路、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续写《小摄影师》小男孩与高尔基再次见面的情景;改写《盘古开天地》盘古死后身体的变化,改写《太阳是大家的》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同一文本情境进行,读写和谐结合,使当堂的语言文字训练更加到位。
三、教会学生批改习作,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好的文章一般都要经过反复的修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乡镇学生由于受地区、家庭经济及父母素质的影响,语文习作能力与城区学校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经常引导学生自我批改和互相批改,让学生体验批改作文的乐趣。学生每完成一篇习作,经过自己反复修改之后,就要寻找同学为自己批改,同学可以在他写得较好的地方画波浪线,出现语病或不合理的地方画横线,用修改符号帮同学修改,如发现同学写得精彩的文段还可以读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感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其次让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习作不满意的地方反复琢磨,认真修改,对优秀作文进行欣赏性评价。实践证明:学生互批作文,有利于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促进语言文字运用创造条件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课程实施来说,就是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却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语言交际情境中,把体会和理解都写入习作中。尽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可以在校内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课或课余时间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模拟“游览”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风景名胜;在模拟在“采访”活动中当小记者;在课间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经典的小游戏“老鹰捉小鸡”等,指导同学们在活动或游戏过后,用语言分享活动过程中的趣事,分享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启发,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的乐趣,使得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只有让学生的身心“动”起来,学习状态“活”起来,才能使学生寫作的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创造条件。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肤浅看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当然,部分语文能力低下的学生习作水平暂时较低,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单靠教师个人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只要我们经常在教法上坚持“上下求索”,锐意创新,相信我们的学生终将逐步走向成熟——对语言文字就能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李凤琴.打开作文教学的金钥匙:生活与积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
[2]李利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