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3-07毕永贵
毕永贵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愈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对其教学策略及理念进行改革,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个性发展;释疑能力
不仅人们的知识水平受其思维能力的直接影响,人们的理论高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思维能力的影响,为了确保人们能够客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看待,促进人们对世界认知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思维工具中最有效的一种当属语言,它对于人们的思维活动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得到较好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予以充分尊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進步,当代小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与新鲜事物进行接触,由此他们也能够有更加广泛的渠道对多样化知识进行获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当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使得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组织和安排时会掺杂一些自己的意愿,并不会完全遵循教师的嘱咐,对于已经存在的既定事实也不会顺其自然接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要求予以充分尊重,不仅要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予以尊重,更要对他们的选择权利予以尊重,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更好地发展和成长。一方面,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敢于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促进他们天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予以充分发展,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引,由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二、注重对学生释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效率能够在大胆提问的影响下得以有效提高,正所谓“不懂就要问”,这是学生求知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释疑能力的培养,正确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培养学生分析疑问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分析疑问能力的提升。比如说,在开展《海底世界》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默读重点段落的方式勾画出描绘神奇美丽海底世界的语句。学生也可以在仔细阅读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探究这些语句为什么可以作为描绘海底世界的代表,由此促使学生对其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引导学生改变勾画语句的顺序,思考其表达含义是否会发生变化,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也能够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释疑能力的培养,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进而使其教学重点得以凸显,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能够为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依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能力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在形象、直观的知识呈现中得以提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受感官刺激影响而被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图文、影像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课文中的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由此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教学情境当中。比如说在开展《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教学内容时,文章描写的是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励志勤奋学画回击外国学生嘲笑的故事,展示出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徐悲鸿的励志形象进行刻画,并根据文中的描述对当时的情境进行想象,由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的写作条理更加清晰,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直接影响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措施,确保其培养措施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12).
[2]周丽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师,2016(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