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实践分析
2018-03-07金天良
金天良
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科学化、人性化的新型教学手法被创造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少教多学”便是其中之一。基于此,从学生健康成长、课堂时间合理分配两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实践意义,其后重点分析了构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等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时间;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填鸭式”灌输教学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对课文知识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当前,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创了“少教多学”的新型教学方法,致力于将课文的讲解工作浓缩起来,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树立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实践意义
1.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少教多学”的教学新模式不只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而实施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少教多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外,更多的是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自我实践去发现教材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启示,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念,继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1]。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二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精练,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交流时间,改变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多导致学生无暇思考的状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对学生教学作用的最大化提升。
二、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实践策略
1.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少教多学”的前提是学生爱学、会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构建教学情境上下足功夫。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课件代替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文字,通过视听结合的多感官课文呈现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此时无需教师引导,学生就能主动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研究课文内涵。例如,在讲《桃花源记》一课时,某教师为学生播放课文改编的动画片,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到了视频上,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教师还可以依据课程内容构建情境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加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受语文知识。例如,某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愚公移山》一课时,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并把旁白、智叟、愚公、妻子四个角色分配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按照白话文的方式构建课文对话并上台表演。这样的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又使得学生有效地掌握了课文中文言文字词的释义。
2.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善教者,必善问,“少教多学”强调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有目的地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思考的正確方向。同时,教师需要注意避免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的提问方式,多问“为什么”“怎么办”等开放性问题,以便保证学生灵活地开展学习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学生《春》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积极思想、踊跃举手回答,给出了“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这个钻字表现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我喜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风温暖、亲切的感觉”等[2]答案。
在这样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和自我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进而促进学生阅读素质的发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应用“少教多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工作优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分析可知,教师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立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有助于将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到学生手中,继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样做既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教学精力,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双赢”。最后,希望本文对日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于丽娟.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周刊,2014(5):32.
[2]陈广富.“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30):63.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