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初中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2018-03-07李一
李一
摘 要: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针对目前英语阅读课上问题设计的一些误区,结合一些具体教学案例,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方面来阐述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和实践,以探索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阅读课问题设计不合理,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抑制他们的大脑思维,使他们的阅读动力和兴趣丧失殆尽。提问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的纽带,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1]课堂中所设计的问题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从英语学科阅读教学规律和有效教学的要求出发,加强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对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阅读课上问题设计的误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适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几大误区:
1.问题数量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有些教师误认为课堂上问题设置越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越透彻。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只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此高密度的问题,其负面作用显而易见。不少学生因来不及思考,跟不上课堂的快节奏而渐渐地被冷落,随之对问题的思考失去了兴趣。过多的问题压缩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是教师的灌输式解读代替了学生理解式解读。
2.问题过于宽泛,模糊了学生的思考方向
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强调了文本的感悟、体验,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设计出一些过于宽泛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道该怎样思考。例如,在教学牛津上海版英语六年级第二学期Unit 10 Reading的Forests时,老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forests?”这种太宽泛的问题让学生没有抓手,无从回答,不如分解成以下几个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又引出本课中一些重要语言点:①What kind of land is a forest?②What do forests provide for birds,animals and insects?③What do forests provide for people?
3.问题过易或过难,缺少思维梯度
忽视问题的精心设计与组织,缺少质疑和认知冲突,阅读课堂中大量重复“Yes or no?”“Right or wrong?”“True or false?”等内容的问题。问题仅停留在知识记忆与理解的层面,即低层次思维的关于课文的显性问题。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故意把问题设计得很难,似乎这样可以显示出教师本人的思维深度;还有教师喜欢将简单的问题用非常复杂的语法结构或超出学生理解的高级词汇来表达,以此凸显教师本人的语言水平。而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则明显产生一些消极心理;有些学生会感到焦虑、紧张,想探究但不知如何着手。长此以往,势必打击学生的阅读興趣与思考热情。
二、初中英语阅读课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与实践
阅读课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要教授英语学习策略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2]初中英语阅读课通常可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教师可根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阅读前启智导入,激活思维;阅读中释疑解惑,训练思维;阅读后运用延伸,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课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要“效”字为先、策略并举。
1.阅读前出效果——以问为引,启智导入
导入是阅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说过,“导入犹如课的第一锤,这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进而启发思考,形成共鸣。”[3]阅读前的问题是为了创设语境,呈现必要的语言知识,为学生即将学习的阅读篇章在话题上、语言和情感态度上做准备。此外,问题也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现有知识或组织学生预测。读前问题不能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与后面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读前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兴趣建立自然的联系。
(1)问出兴趣,激活阅读动力
在阅读课导入环节,教师唤醒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首先解读文本,吃透文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设计贴近学生并且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授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Unit 2 Reading的Choosing a film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视听情境,其中包括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各种类型的电影片段,当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影片片段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十分兴奋,如同在电影院一样。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How many kinds of films have you seen in the video?What/Which kind do you like best?这两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问出悬念,形成阅读期待
在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富有猜测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问出悬念,形成期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Unit 6 More Practice中的阅读文本An extract from 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讲述的是一起谋杀案。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插图(见图1)让学生对阅读材料展开大胆的猜测,从而对阅读充满期待。教师首先可以利用文章插图进行问题设计: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in the picture?等学生回答后,继续问:Why was he murdered?How was he murdered?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带着自己预测的答案进行阅读。
又如,牛津上海版英语八年级第二学期 Unit 5 Reading的 Blind man and eyes in fire drama一文讲述的是一位盲人和它的导盲犬在旅馆突发大火中成功逃生的故事。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文本的标题进行问题设计:Look at the title.What does“eyes”probably refer to?What is the story mainly about?Could the blind man survive the fire?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预测后,对文本形成期待。
(3)问出联系,启发阅读联想
阅读课的导入经常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展开。可以从横向或纵向、相似或相反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从而采取以旧引新的方法,即利用问题激活旧知,联想新知,教师要在充分掌握文本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设计问题,问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活学生思维,启发阅读联想。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Unit 9 Reading的 Mr Wind and Mr Sun是一则寓言故事。读前,出示学生已学过的故事图片“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提问:What style is the story?引出寓言,学生已知晓寓言有小故事大道理的特征。然后顺利引入新课题“Mr Wind and Mr Sun”,此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为什么本课题的标题用Mr来称呼太阳和风?这样来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拟人”特征,启发学生联想到故事主人公Sun和Wind也会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表达情感,演绎心理变化等。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探索。
2.阅读中增效率——以问为核,整体阅读
读是阅读课的主旋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方式组织阅读教学,问题围绕阅读的文本层层展开。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关注文体特点、篇章结构、重要修辞手法。此外,通过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诠释分析能力,同时也可通过问题鼓励学生就某一讨论的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对某一人或物形成观点、态度并与他人分享。教师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引导和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提高阅读效率。
(1)问在重点,理清阅读脉络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整体理解。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体裁,从时间顺序、情节发展、内容结构等角度对文本主线进行提炼。[4]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几个重点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把握文体的大意和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究文本的重点,挖掘文本的结构。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Unit 3 Reading的Head to Head一文主要是讲述Emma和Matt两人对于养宠物狗的利与弊观点的表述,是一篇十分明显的辩论性体裁的阅读文本。根据这一体裁,教师可以采用先整体、后细节的问题设计策略,使学生掌握总观点、分观点、观点说明和总结观点的陈述结构。以下是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陈述观点步骤的问题设计流程图(见图2):
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让学生不断挖掘陈述观点的结构,最后让学生设计出一个Outline(见图3):
由上例看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直指文本重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清了文本脉络。
(2)问在难点,深化阅读理解
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往往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以及阅读技巧的运用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掌握文本内容后,结合文本主旨和延伸意义精心设计问题,针对关键词问在关键处,围绕中心句问在疑惑时,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加深对所学文本的理解。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八年级第二学期Unit 3 Reading的A dangerous servant一文讲述了Benny想要捉弄Daisy,让她去买一盒电,后来Daisy买来了一盒电池,让Benny的计划失败了。围绕文本中的一开始“Ive tricked Daisy at last.She will really look foolish.”以及最后“Who is looking foolish now?”这些关键句的延伸意义,让学生从文本中描述Benny语言和行为的句子分析出Benny的心理变化是本篇文本的难点。为此,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Did Benny know about electricity well?How did he feel from his words and behavior?让学生找出文本中描述Benny语言和行为的语句,并推测出他每一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填写如下表格,最后让学生明白是Benny被捉弄了。
问题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并推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而且还可以提示学生赏析文本语言、关注文本特征,有效化解文本的难点。
(3)问在亮点,升華阅读主题
阅读的亮点往往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升华之处。亮点有时与文本的重点或难点重叠,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主旨信号。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为实现阅读的目的服务。问在文本的精彩和亮点之处,从而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意图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文本意义,实现阅读价值。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Unit 6 Reading的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的内容是一则关于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蚱蜢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勤劳的蚂蚁在夏天垒窝,秋天储存食物,为度过严冬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懒惰的蚱蜢在夏天、秋天唱歌享乐,到了冬天只能受冻、挨饿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winter”进行问题设计:What does winter in the story imply?”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验“winter”的隐含意义。从文本内容上看,winter是a difficult season for the grasshopper because it is cold and windy.It has no place to stay and no food to eat.但是在冬天来临之前,蚱蜢又是sing,又是play,甚至嘲笑蚂蚁。所以Winter has changed the grasshoppers life.但是这只是文本的表层理解,这里winter的意义不仅仅是个season.It is not just a difficult season for the grasshopper or other animals,it may also be a hard time in our study, in our human beings life.So we should learn to prepare for the hard time in our life.学生通过老师引导关于winter的思考,对文本寓意有了深度的理解和适度的把握。
3.阅读后提效益——以问为纲,运用拓展
阅读后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实践和体验在阅读文本中所学得的语言。运用是阅读课的关键阶段,体现教师教的成效和学生学的收益。教师以问为纲,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升阅读技能,拓展思维空间,问出优的效益。
(1)以问促用,丰富语言
在阅读后阶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本堂阅读课所获取的信息和观点,以及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综合运用。
例如,牛津上海版英语八年级第一学期Unit 2 Reading的A day in the life of a whizz-kid Wendy一文中描述了一位神童女生一天的生活。读后阶段,有位老师设计的问题是:What do you think leads to Wendys success?学生多数的回答是:“She is hard-working;Her talent...”。其实仔细想来,这些答案不外乎我们常提到的成功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lead to Wendys success?Please find some evidence from the text to explain.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用已学课文的事例来解释并分析、归纳,内容自然丰富,语言表达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2)以问促思,拓展思维
在阅读后阶段,教师应以问引思,以问促思,帮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围绕文章内容和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延伸,去探究,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取得新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Unit 6 Reading的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读后阶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proverb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one for this fable?Why do you think so?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重新深入文本,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从不同方面去思考。记得课堂上有的学生说:“No pains,no gains.Because the grasshopper didnt work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so his life was hard in winter”;还有学生说:“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because although the grasshopper thought the ant was silly,the ant still regarded him as a friend and he wanted to help him”;又有学生说:“The first step is the hardest,because the ant worked hard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which is the hard time for him.And at last he enjoyed the wonderful winter.”学生不同观点和理由的表述,充分展示了他们对这个寓言故事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思维的活跃性和求异性正是我们阅读课堂所要追求的。
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问题设计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始终感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促使学生输出更多内容丰富的语言。为了使阅读课中的问题设计更有效,教师要吃透文本和熟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针对每一个阅读课环节以合适的方法把它们呈现出来,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立足“效”字为先,策略并举,才能真正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俭贤.论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25-28.
[2]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擇和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薛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批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谢尾合